清晨,荆门市漳河新区漳河镇迎接村茶园里,村民挎着茶篓穿行茶树间,娴熟地采着茶。茶场三面环水,背依丘陵山地,一行行茶树宛如一条条绿丝带,飘洒在漳河岸边,满眼翠绿。
“父辈靠种茶、制茶为生,我选择从事茶产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茶香飘得更远。”
2013年,放弃上海的工作,“90后”姑娘蔡高凡回乡种茶。发现漳河流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出的茶叶口味醇香,她选择扎根于此。
十年间,蔡高凡成为荆门市漳河绿玉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管理着3000余亩茶园,合作社社员达到108户,所产的漳河青龙茶也深受消费者青睐,俏销武汉、北京、广州等地。
清洗、杀青、揉捻、烘干、提香……在蔡高凡看来,想要做出一杯好茶,需要匠心沉淀。在校期间,她已取得高级茶艺师和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她都亲力亲为,以制茶匠人的要求严格把控工艺。“每次做茶后,我都要泡一杯给大家,从中比较,不断提升制茶工艺。”
在传承茶文化的同时,蔡高凡还注重创新。过去,漳河只产绿茶,采茶在春秋两季。看着夏茶鲜叶无人问津,蔡高凡决定借鉴外地经验,用夏茶制红茶。2016年,“漳河红”面世,色香味醇,一年卖了300斤,合作社增收5万元。
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蔡高凡开始探索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利用漳河水库旅游资源,进行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
“现在茶园每天都有很多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客人,有慕名而来拍照打卡的,有体验采茶、制茶的,还有亲子研学的。”蔡高凡说,将继续做好茶旅融合文章,把“迎接茶迎天下客”的好客文化做到家喻户晓,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张云峰 文菲)
鹤峰李丰臣——
大闸蟹养在稻田里
谷雨时节,鹤峰县下坪乡渔香色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闸蟹养殖基地,负责人李丰臣忙着给从江苏省阳澄湖空运来的蟹苗杀菌、过温。
“盐水能够有效消除蟹苗携带的病菌,过温处理则有助于蟹苗适应新的水温环境,提高成活率。”李丰臣说,今年投放的第一批蟹苗数量达到2万只,第二批蟹苗预计在5月1日左右投放,总数将达到4万只。
今年45岁的李丰臣,是土生土长的鹤峰人,曾在江苏从事大闸蟹养殖,经验丰富,在外地打拼多年的他一直怀揣着回乡发展的想法。“鹤峰水资源丰富,且水质清澈,是养殖大闸蟹的理想之地。”
2023年,经过多方考察,李丰臣在鹤峰流转近30亩土地,开展稻蟹共生养殖。为确保蟹的品质,防止水稻根茎被啃食,他在稻田中投放海鱼、海虾、玉米等,作为大闸蟹的主要食物来源。
“稻田给螃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螃蟹为水稻松土施肥,实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此前,李丰臣已在恩施州其他县市试养成功,蟹田稻每公斤价格约比普通水稻高8元,稻田里养出的螃蟹品质上乘,每只重量可达到8两以上。
待到今年十月,稻谷金黄、蟹肥膏满时,鹤峰的大闸蟹将正式上市。“可以带着家人、朋友来基地,自己抓自己做,现场品尝。”李丰臣介绍,公司将利用周边的环境优势,打造集民宿营地、农耕文化、亲子体验、康养度假的生态农业园,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休闲体验。
(记者 万可庆 通讯员 刘丽华 朱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