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艾德雄 杨韬
立夏过后,气温回升。保康县歇马镇三坪村和瑞达专业合作社稻虾、稻鱼基地内,大型拖拉机来回穿梭。
“今年省农科院把我这里选作实验基地,给了4个品种。土地整好后,全部种上‘直播稻’。”合作社负责人刘厚平说。
刘厚平口中的“直播稻”是指不用育秧苗,直接把种子撒在稻田里,不仅省工、省时、省力,每亩还能减少500元左右的成本。
基地另一边,饲养员来回巡查水面,查看鱼虾长势。
“碎花米经过筛选,拿来喂小龙虾、裸斑鱼、黄鱼和美国鮰鱼,它们可喜欢吃了。”刘厚平的妻子李晓莹介绍,红薯叶、玉米秆、辣椒等时令蔬菜和草叶瓜果也是不错的“开胃小吃”,用这些喂出来的鱼,肉质细腻、鱼汤鲜美。
近年来,保康积极推广稻鱼共作、稻虾共作的绿色发展模式,改良稻田土壤,减少使用化肥农药,保护生态环境。
7年前,40岁的刘厚平拿出300多万元积蓄,创办合作社,在三坪村流转200亩土地,探索稻虾共作、稻鲶共作、稻蟹共作等多生态种养模式。
“这几年,他(丈夫)研究摸索出直播稻技术,附近村民都想聘请他去。”李晓莹说。
在村里的支持下,基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观光路、产业路延伸到各处;兴建的六七个木亭既是观光亭,也是垂钓园。
合作社有了起色,务工的村民也跟着有了收益。“一年来这收割、打田,能挣个3万多块钱。”三坪村村民孙祖发说。
游客来这里,能赏景、垂钓,还能品尝生态鱼、小龙虾和有机米。“鱼、虾卖20元一斤,有机米卖15元一斤,仍供不应求。”刘厚平高兴地说,去年合作社纯收入有30余万元,今年有望突破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