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斌(黄州)
斗笠是一种以前农村特有的雨具,用竹篾编制,在竹篾间夹杂油纸或竹叶形成笠盖。斗笠,整体呈圆锥形,便于雨水流泻。斗笠的套头两侧系着一条系带,或者一根小麻绳,起固定作用。斗笠戴在头上,就靠这条系带或小麻绳,系住人的下颌,经受风吹雨打而不致掉落。
下雨天干农活,斗笠的功能不可替代,非它不可。因为,使用其它东西,非得占手,没法干活,干活必须得双手。斗笠稳稳地盘踞于头顶,它舒缓的笠盖足以遮挡四周的雨水,农人因而得以举手抬脚、弯腰俯身。
《诗经·小雅·无羊》里有句“何蓑何笠”,说了斗笠就不能不说蓑衣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意思是披着蓑衣坦然面对人生的风吹雨淋。
雨天里,蓑衣和斗笠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一个护身,一个遮头,上下一体,相辅相成。简单地说,蓑衣其实就是以前农村的雨衣,因为那时候少有尼龙或者塑胶雨衣,即便有,一般人家也用不起。蓑衣很厚实,但材料贫贱,制作方便。我故乡的蓑衣就是用随处可见的茅草编织而成的。人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雨水淅沥的田野间走动、劳作,恍若一幅古老的田园画。
由于蓑衣是草做的,遮风挡雨凭借的是厚度,因此完成一层层茅草的重叠编织,往往会使一件成品蓑衣重达十多斤。下雨天披在身上,再加上雨水在蓑衣表面流淌所附带的重量,总计恐怕有二十斤。所以,穿着蓑衣干活并不轻松,即便晴天不用的时候,挂在墙上,也是碍手碍脚的一大堆。
但是,朴素至极的蓑衣包含着一份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