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成势成效起新潮

——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宜昌实践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龙鸣 通讯员 张新喆 郑小康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持续深化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在全省市州率先谋划出台《关于构建宜昌供销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全市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宜昌市社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细化制定农资、日用品、柑橘、再生资源“四链”建设和现代仓储、公用物流、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层供销组织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实现工作压力向县级社传导,工作资源向县级社倾斜。各县市区供销社紧紧围绕目标,不等不靠,加压奋进,凝心聚力,不断创新,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村民变社员

三级供销有了“人”


同款日用品,优惠加积分抵扣,比一般商超便宜3元甚至更多;同款肥料,每包(40公斤装)也比市面上便宜15元左右,还是适用的配方肥。

眼下,这样的“好事”,在宜昌市各乡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促成“好事”的,则是宜昌市各县市区供销社去年以来大力推进的村社共建。

何为村社共建?

就是按照“组织到村、服务到组、联结到户”的原则,成立村级供销社,通过数字供销平台,让村民变社员,实现县(市、区)乡(镇)村三级供销业务串联,全面介入村集体经济。2023年3月,当阳市供销社率先破题。

村民如何变社员?

村两委班子自动成为村供销社领导集体,讨论确定村供销业务员,由县运营中心统一培训,尽可能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村民入社,现场颁发社员证。

远安在厘清个中逻辑和推进模式后,1个月内全县99%的行政村建起村级供销社,辐射全县10余万农民。

每个社员证对应一个二维码,全平台唯一,既是村民的供销户头,也是村民的诚信档案。在该户头下,村民既可发布需求,也可即时下单。

枝江市供销社在25个试点村基础上,探索基层社“镇村一体化推进”,实现镇村全覆盖。

有了组织,便有了阵地;有了社员,便有了人气。供需之间,县(市、区)乡(镇)村三级供销业务也随之打通。

村民们碎片化需求能整合成集合订单,实现全村消费和农业生产全链条、全环节拼团式集采集配。

“这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全民供销合作。最大的好处是实现规模效应,最直接的效果是降本增效。”当阳市供销社主任胡冰泉透露。

截至目前,当阳156个村已全部注册成立基层社,入社社员8万多户,集采集配化肥1万多吨、种子100多吨,整体价格下降约10%-15%。

“只有将村供销社建强了,将老百姓组织到村供销社来了,供销社综合改革才算真正破了题。”远安县供销社主任江金永认为。今年,该社围绕“集采、集配、集销、集供”,开展便民活动百余场次,社员“一省一赚”效应明显。

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网红书记付炜炜,就是感觉到赚了的一员。她告诉记者,眼下,村里正依托村供销综合服务社这个桥头堡,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翻番。

【画外音】县社探路子,镇村铺摊子,群众捧场子。截至目前,宜昌市各县市区按县级供销社参股不低于35%的标准,新建、改造了2家以上基层社、1个联合社,县(市、区)乡(镇)村三级供销组织体系不断夯实。



农服跟着农资走  组织化生产有了“魂”


3月2日,枝江市桔缘柑桔专业合作社厂房前,仙女镇农资集采集配活动拉开帷幕。

这是1月27日供向桔(枝江)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和整镇推进村供销社成立时发布的订单落地。

当日,近400吨催芽肥送抵社员家中后,柑橘种植冻后管理技术培训随之展开。

“针对性举措,将为今年柑橘丰收奠定良好基础。”桔缘合作社理事长、供向桔公司负责人周代年欣喜地告诉记者,供向桔是在向巷村脐橙产业生产服务队基础上,探索出的“供销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五位一体的农服新模式。

“农服跟着农资走,组织化生产才有魂。”枝江市供销社主任李波表示,只有实现组织化生产和经营,分散的农户才可能更好地走现代农业、共同富裕之路。目前,该市8个镇级社均同步成立了农服公司,围绕枝江“米果菜、猪牛鱼”特色产业全程服务。

所谓全程服务,既包括产前集采集配降本,也包括产中社会化服务增效和产后购销增收。

在夷陵,区供销社联合省农资集团组建宜昌市供合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已面向基层社销售各类农资500吨。

在当阳,市供销社推动建立起厂家—新型供销服务体系—农户公有流通渠道,谈判达成合作的农资厂家10家;各镇级供销社承接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订单约15万亩,农机耕种服务由每亩次100元降到85元。

在秭归,县供销社聚焦农资产业链的同时,大力提升柑橘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季节性用工难、用工贵以及揪、拽、拉、甩等野蛮采摘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5月9日,在郭家坝镇王家岭村召开的全市柑橘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上,我们和农业部门联合推出的农业居间服务模式,得到省市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秭归县供销社主任欧阳江涛欣喜表示。

【画外音】宜昌市高度重视农资供应链的打造,截至目前,各县市区社均成立了农资经营服务主体,通过线下零售、整村团购、测土配方等形式开展农资服务,形成了组织化的农资服务闭环。



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  城乡流通有了“能”


一楼“快递进村”,接纳13家快递快运公司的村级寄递件集中投运;二楼、三楼为快消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电商直播等业务。

走进夷陵供销集采集配中心,11500平方米的运营空间让人倍感震撼。

中心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这里已成功吸引蒙牛、娃哈哈等10多个知名品牌入驻集采,价格优势明显,联合自愿加盟的乡镇超市、便利店,吸纳配送点1200多个,实现全区173个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像夷陵区这样紧抓“互联网+第四方物流”集采集配试点建设机遇,建设覆盖到村的双向配送网络的,还有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该县供销合作总公司对全县16家企业实行“县基一体化”管理,依托中国供销·五峰商贸物流园项目,组建五峰供销集采集配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仓、货、车、线、点等资源,形成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日分拣量达2万件左右,年配送日用工业品500多万元。

宜都市以供销电商产销对接为切入点,通过控股成立供销聚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宜都供销电商公用品牌“宜嘟”,代理土老憨、丰岛、傅阿姨等企业产品。

同时,在市民活动中心建成供销直播基地,组建直播团队,通过直播电商销售粮油等农产品6万余斤,带动农产品增收25万元。

除特色增值,还有专项赋能。枝江市副市长黄爱民介绍,刚刚获评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的“枝滋有味”,去年以来授权单位30余家,授权产品167款,助力枝江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销售额1亿元以上。

【画外音】截至目前,各县市区都主动成立了供应链(商贸)公司,并搭建数字平台,畅通物流渠道,积极开展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等业务,城乡流通进入快车道。


集团化运作渐入佳境  资产盘活有了“神”


如何打破“守摊子、收租子、过日子”的现状?

盘活资产,让资产生资,围绕地区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谋划组建龙头企业,放大行业优势,是关键。

在长阳,县供销社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让每一处资产都有供销专属编码,照片、面积、使用人、合同原件等信息一目了然。

专业化管理带来的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去年,该县龙舟坪镇供销社发现一处闲置资产,出价20万元处置无人问津。通过测算和评估,镇供销社投资40余万元予以修缮,引来市场主体出资150万元寻求合作,社有资产实现大幅增值。

这样管理出效益的例子,还有很多。

枝江市创新“社有资产+国有资本”合作模式,建成枝江供销集团,将枝江市政府平台公司和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管理的涉农资产整体划拨到供销集团,重点围绕“米果菜、猪牛鱼”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企,推动枝江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

宜都市社出台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将社有资产情况录入“湖北省建档立卡”系统,按照“收回一批、处置一批、修缮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分类管理,实现社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眼下,我们正谋划组建宜昌供销集团,布局农资、日用消费品、柑橘、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央厨房等7大业务板块。”宜昌市供销社相关科室负责人耿旭透露,自宜昌市政府与中国供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中国供销集团在宜投资运营项目3个,总投资3.5亿元;在建项目2个,总投资17亿元;谋划储备项目3个,计划投资22.14亿元。

“其中,我们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供应链上的布局上着力不少,旨在为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力量!”宜昌市供销社监事会主任吴清江介绍,目前该社已联合市场主体到各县市区开展示范建设——

宜都市供销社成立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新桥河小流域3镇10村开展“环保超市”建设,截至4月底,已在10个村开展了三轮回收活动。

当阳市在年处理10万吨废旧钢铁及1万辆废旧车辆拆解基础上,拟再投资1.53亿元改扩建县级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达到年处理50万吨废旧钢铁及2万辆废旧车辆拆解能力。

与此同时,全市供销系统建立起包括废农膜、废农药瓶(袋)、废育秧软盘、废旧电池等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集中处理转运点,6月底前补齐镇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务短板。

【画外音】“总体来讲,本轮改革架子已搭起、路子已探明,我们将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市场保供’这一根本目标,在改机制、改产权、改业态、改联结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宜昌市供销社主任周华玉憧憬说。


九县市区改革特色速览


枝江:镇村一体化推进

坚持镇村基层社一体化推进,建设新型供销服务体系。

整合镇供销社、镇农合联、镇农业服务中心等资源,组建“镇级农服公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股权结构为“镇供销社34%,村股经社(村集体)51%,市场主体15%”,为社员开展耕种管收等十项服务,增强联农带农服务能力。

村供销社与村股经社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村供销社梳理农资贵、农产品销售难等社员急难愁盼问题,形成生产生活需求订单,通过供应链平台,开展集采集配,打通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堵点。


当阳:重塑联农带农机制

组建新型供销数字化综合服务公司,上线数字运营中心,整合镇村供销社,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搭建公有流通新渠道。建立“厂家+新型供销服务体系+农户”公有流通渠道,合作农资厂家10家、生资供应商40家。

推动农产品上行。支持基层社开设农产品展销点,苏河村供销社实现蔬菜直送到市民餐桌,日供蔬菜8000多公斤。

赋能基层治理。建立起以积分制主导的利益量化基层治理模式,在基层社开展积分兑换,累计让利600多万元。


远安:“1+N”,丰富村级社业务

推动村级社全覆盖。原则上村供销社注册资本不少于10万元,其中村集体占股34%,县运营中心占股20%,引导有带动能力的村组干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股46%。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动员,村两委确定村供销业务专员,组织村民扫码入群注册。

丰富村级社业务。坚持“1+N”,“1”是聚焦“农资集配、农产品集销、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日用品订单化赶集式销售”等基础业务,“N”是改造村供销综合服务社,拓展日用品经营、普惠金融等便民服务。


宜都:构建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网络

制定“一网四链”方案,构建宜都城乡供应链一体化网络,服务农资链、日用消费品链、农特产品链、再生资源链。

搭建再生资源回收村级服务网点。在新桥河小流域10个行政村,开展“环保超市”试点建设。

建强农资集采集配市级服务平台。社属企业供销都耀公司与省农资集团合作,开展农资集采集配服务。截至4月底,已集中开展配送服务10余次,配送肥料364吨,平均每袋降价15至20元。

系统谋划冷链物流一张网运营体系。宜都供销商贸物流园项目紧抓工期,建设低温加工处理中心。


兴山:一网多用,双向流通

加快建设一体化服务平台,完善农资、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等“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性服务功能。

畅通农资下行。采用“厂家+基层网点+农户”的三级流通模式,搭建厂家和农户双向直联互通平台,建成集配大后方。

农服赋能惠农户。开展“农资+农服”综合服务,在进行农资稳价保供的同时,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秭归:互联网+,创造供销新模式

建立数字运营平台,构建供销新模式。

开发“农丰汇”小程序。采用农资厂家直销农村的模式,畅通农资购、储、销各服务环节,并逐渐增加日用品消费、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农产品销售等模块。

以共同缔造理念,建强建实村级社。联合村两委力量分类共建“中心标准社”“形象规范社”和“业务参与社”,提供农资集采集配、田间管理、柑橘销售等社会化服务。

目前,已完成12个乡镇级供销社全覆盖。

长阳:“五主”建村社

县供销社主导。集电商物流快递客运等服务于一体,提供政策项目、公共培训等服务。

村委会主管。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监管协调,强化党组织领导。

供销集团主建。依托供销集团,对村基层社开展农资配供、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

农民合作社主推。坚持合作制原则,建设“一村一社、一村一品、一村数品、数村一品”工程,引导农民积极参加产业合作社。

市场主体主营。探索资本合股,委托村民营企业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村电商物流站站长或村产业公司总经理具体运营模式,升级村级社。


五峰:织密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组建五峰供销集采集配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仓、货、车、线、点等资源,形成“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规范站点建设,快递配送到村。目前,已完成全县7个乡(镇)集采集配中心站和97家村级集采集配服务点建设,实现了农村寄递物流村级全覆盖,日分拣量达2万件左右。

依托省级“天网”平台,已对近10个优势品类、50多个单品实行集采配送。优选省内省外5家农资企业,实行“五统一”服务模式。


夷陵:优化供销集采集配体系

组建宜昌夷陵供销新晟集采集配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打通区镇村三级流通网络。

打造日用品集采集配体系。引进快消品品类2000多个,吸纳配送点1200多个,实现全区173个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融入全省农资集采集配体系。联合省农资集团、宜昌市供合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融入全省“农资+农服”一张网。

推动农产品上行。自行研发“供销云仓”平台小程序,在三斗坪镇黄牛岩村试点,100多名村民上架自家农产品,已销售20多万元。

--> 2024-05-18 ——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宜昌实践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74102.html 1 成势成效起新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