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三个平台,解决蔬菜发展的后顾之忧
建立产业链上的“蔬菜法庭”。以本村湾蔬菜经纪人骆明燕与菜农喻四清蔬菜订购纠纷为切入点,在殷家阁建立了“蔬菜法庭”,由群团工作组牵头,吸纳专业的联村律师、镇法庭法官、镇村工会工作人员等,把维权服务贯穿到蔬菜产业的全链条,走进田间地头、蔬菜市场、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巡回审判,并现场开展判后答疑。截至目前,已成功处理相关纠纷案例3起。
打造产业链上的“幸福学堂”。为解决殷家阁青少年儿童在家长农忙时期和假期“无人看护”“无处托管”的问题,群团工作组盘活殷家阁村集体闲置用房,建成产业链上的“幸福学堂”,召集7名本地大学生志愿者,常态化为20个农工家庭做好假期青少年托管和课业辅导,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农耕体验,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劳作,体验农耕的快乐与获得感。
共建产业链上的“温暖之家”。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摸排村湾有独居、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6名,建立妇女志愿者“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开展“伴小时”服务活动,常态化做好入户走访、上门送餐、卫生清洁、代购代缴、陪诊陪聊等服务;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针对沉迷网络、亲子沟通不畅等5户重点问题家庭进行组团调解,全力守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打造三大活动,打响中国甘蓝之乡的文化品牌
共办一个“舞龙节”。结合殷家阁菜农历来有新春“闹春耕、祈丰收”的习俗,结合群众的意见,确定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组织开展“甘蓝之乡舞龙节、共同缔造丰收年”活动,组织“舞龙队”在全村为每家每户上门舞龙送“福”。在群众的一致建议下,群团工作组在村湾选拔了12名青少年组建“舞龙队”,定期开展专业训练,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又有效丰富了青少年的假期生活。
共摆一场“甘蓝宴”。结合殷家阁甘蓝产业实际,打造了“藕遇甘蓝”“花开盛世”“甘蓝水饺”等8道以甘蓝为主菜的菜品,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殷家阁甘蓝宴。主动对接好巧嫂、金润农业等社会力量支持,发动全体村湾群众一起举办了一场22桌的“甘蓝宴”,通过在宴席上推广甘蓝新品种、推介新菜品,提升中国甘蓝之乡的品牌知名度。甘蓝宴上,群众自发捐款12万元参与村湾建设。
共唱一台“产业戏”。组织村湾舞蹈队、文化队,紧紧围绕“两瓜两菜”产业,自发组织、自导自演,编排“三句半”、扇子舞、腰鼓舞、歌曲等原创节目,群众在“村晚”中由开始的“不敢上台”变成“抢话筒”,真正办成了一场殷家阁群众专属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