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1日

种稻人的进步

(魏久明 摄)

田地分到户那几年,我家三个劳力,承包十多亩耕地。这些耕地,零星镶嵌在平畈、山旮旯里。那时种稻好难好辛苦呀!

每到清明前后,我家都要忙着晒谷种、泡谷种、暖芽、犁耖秧田、撒谷种。到了插秧季节,又要赶紧收油菜、割麦子,犁耖田地。当地农民叫这季节为“双抢”,意思是抢收抢种。快到芒种,精通农活的爷爷总会唠叨,“不到芒种人不忙,芒种打火夜插秧。”意思是,到了芒种,打着灯笼火把也要插完秧,不然减产减收。

那时插秧很费劲。首先要搬个秧马到秧田里薅秧,一边薅一边用稻草扎捆,而后将扎好的秧把挑到田里撒开。接着就是牵线打厢,靠人工左手拿秧右手插秧。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眼睛发胀。任凭怎么干,一天一人也只能插半亩田。一季子秧插罢,脸晒得蜡黄,人瘦一大圈,活像大病一场。

看看现在插秧,秧苗只要往插秧机上排好,启动插秧机,随着插秧机的咚咚走动,一行行秧苗就插好了。一天能插三四十亩。

那时,每到收割季节,那种忙碌与艰辛,到现在还刻骨铭心。

稻谷没收前,就要忙着打草绳,准备捆稻谷捆子;待稻谷黄个八九成就要收割,得经过割、晒、捆、挑、上垛、盖堆等工序才能完成。

一般稻谷收割后,挑到稻场堆着才放心。那时老乡总说:“谷上垛,麦进仓,豌豆扛在肩膀头上。”意思是,谷子挑到稻场堆上,麦子打好后装进粮仓,豌豆用肩膀挑到街上卖了,才算放心。

那时交通不便,机械化还没有普及,一个队里仅有一台手扶拖拉机,用来给农户碾压稻谷,收割稻谷几乎全靠人工。那年,我家承包的十几亩田地,也不集中成片,最远的要翻山下岭走好几里路才到稻场。

一年稻谷成熟时,我和母亲到湾子后边的后头湾山旮旯里捆稻谷捆子。捆着捆着,母亲看出有下雨的征兆,就和我说:“恐怕要下雨了,你一个人挑恐怕慢了,我回去再拿条钎担,帮忙担吧!大的你挑,小的我挑。”

于是,我和母亲一挑挑往稻场挑,忙到晚上九点多。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肩膀磨出血来了,心疼极了。她拿手电照着我的肩膀,将面粉摁在出血处,叫我洗澡莫打湿,莫用手揉。第二天,叫我垫上她用布匹做的肩垫子,以防疼痛。

那时打谷也十分艰辛。十几家子共用一个稻场,一到打谷时,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轮着打。每到这时,农户家总会互相帮忙,很多时候通宵达旦。

现在收谷、打谷,全部用收割机,景象壮观:油门一踩,机声隆隆,金浪翻滚。金色的稻谷及稻秆被收割机吃进去,吐出稻草,谷子装进机舱。一天要收割五六十亩,农户只管将稻谷拉回家。与过去比,省了十多道工序。

从一粒稻种到一粒稻谷,要经过20多道艰辛劳作的时代结束了。种稻人进步了。

作者简介:李万国,中共党员,湖北枣阳人。文学爱好者,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

--> 2024-05-31 李万国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75993.html 1 种稻人的进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