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
我省首本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书颁发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周莹、通讯员李鸿)6月4日,湖北省首本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书在应城市颁发,省自然资源厅为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送证上门。这标志着我省取水权正式被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范围。
水资源确权登记是水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和完善取水权不动产登记制度,能够进一步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保障取水权人的合法权益。首本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书上详细记载了权利人信息、坐落位置、不动产单元号、权利类型、权利性质、用途、使用期限以及取水量、取水类型、水源类型等信息,附图不仅能清晰显示取水口位置,还能查询取水许可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为做好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联合水利、金融等单位从水利管理、抵押融资、登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办理登记业务实操流程,不断完善措施,指导应城市制定了《应城市取水权不动产登记实施方案》,在规则制定、业务衔接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一本证书激活“水市场”。确权登记明晰了取水权人产权,促进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有助于水权交易制度的完善,推动取水权的转让交易、抵押融资,帮助取水权人缓解融资难题,助力“水资源”变“水资产”,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升级转化。
京山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主会场揭幕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郭崇乐、通讯员余舟)6月5日,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主会场系列活动在京山举行,新建成的苏家垄遗址博物馆、京山市博物馆新馆同步开馆。
新馆内重点展出苏家垄遗址出土的“曾侯仲子斿父”鼎与壶、“曾伯桼”壶与鼎、“夫人芈克”簋与鼎、“太保”鼎、“太祝”鼎、“太师”鼎等大量珍贵铭文文物,成语“珠联璧合”当中的“夜光璧”“明月珠”也首次以修复面貌呈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介绍,2013年苏家垄墓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京山苏家垄周代遗址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至2023年苏家垄墓群及周围的罗兴矿冶、居住遗址的科学发掘,不仅展现了曾国中心遗址的基本面貌,而且揭示了曾国在周代“金道锡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全省考古基础不断夯实。湖北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湖北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积极推进,围绕长江中游文明进程重大课题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阐释,屈家岭史前大型水利设施和高等级建筑等重大考古新发现不断呈现,进一步夯实了湖北文物大省地位。”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介绍,目前,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18处,数量居全国第三、南方第一。
钟祥
中部五省农机高手大比武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周莹、通讯员谢毅)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6月5日,由省农业发展中心主办的2024年中部五省智能农机田间作业邀请赛在钟祥举行,来自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的20支代表队、40位农机手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沙洋铭胜农机专业合作社获一等奖。
摆好秧盘,发动机器,水稻插秧机稳稳向前,所经之处,是一行行整齐青翠的秧苗。“内容贴近生产实际,通过比赛,提高操作技术,促进增产增收。”赛后,江西选手张佳明一脸兴奋。
农时不等人,农机手不仅要会操作机器,还得会维修机器。在插秧机维修比赛现场,选手们屏气凝神,快速检修设备,排除油路、气路、电路等故障。“此次竞赛设置‘智能高速插秧机田间作业’和‘排除故障及工作参数调整’两项内容,考量选手们的综合素养。”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大赛裁判长黄海东说,田间技能大赛,是生动鲜活的农机应用展示,也是富有实效的农机示范推广。
“插秧机加装智能化模块,自主规划线路,遇到田埂会转向。”钟祥选手崔家军坦言,有了智能农机,穿着皮鞋也能种田。
从“有机可用”到“有机好用”,钟祥现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12家、农机总动力达174.8万千瓦、农机拥有量达12.4万台、农机服务产值超过10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6%。
眼下,荆楚田野蓄满科技的力量,智能水稻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成为农户们的好帮手。今年“三夏”,湖北共投入联合收割机9.2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1.55万台;投入夏种机具32万台套,其中拖拉机19.9万台、插秧机6.9万台、播种机5.2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