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儿时背诵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时,不理解,燕子来家里筑巢,不是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吗?
我的家在江南农村。每年清明过后,燕子就陆陆续续不知从哪儿飞来,白露过后,它们又陆陆续续飞走。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燕子是一种很高雅的小动物,它来得明(清明)去得白(白露)。
小时候家里很穷,堂屋上没有铺设楼板,只稀稀疏疏地放了几根粗木棍,方便堆放柴草。燕子每次在我家筑巢都要花费很大工夫。有一年快到清明节时,父亲往楼上堆放柴草,不小心毁掉了燕子窝。他闷闷不乐,自责了好一阵子。
为了减轻燕子筑巢的负担,父亲便在燕窝的横檐上安上一块小木板。这以后,每年春天,燕子很轻松地就在小木板上安家筑巢。我说:“真有必要这样冒着危险,劳神费力吗?”父亲说:“燕子能来到家里,是看得起咱们,也是家庭兴旺发达的象征,咱们千万不要亏待了它们啊。”我听后恍然大悟,原来燕子筑巢还有这么多讲究,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深深感动了我。
印象中,那时我们家每年都有燕子来筑巢,从没有缺席过。当时虽然很穷,但七八口人的大家庭总是非常和睦,家人也很少有大病大灾。我不知道这一切跟燕子来家筑巢是否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