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文凯 通讯员 熊雨雯 卢星同
动可载歌载舞,静可看书下棋。酷暑时节,松滋市新江口街道和平社区文化活动室却凉爽宜人,老人三三两两,其乐融融。
到了用餐时间,社区幸福食堂的柜台上摆满热腾腾的饭菜,荤素小碗菜价格3元至6元不等,还有火锅、炒菜供应。
“我们老两口经常来,还约朋友在这聚餐。尤其像这个大热天,不想在家开火,一日两餐来这里既方便又实惠。”居民韩国兴说。
“老人用餐有折扣,满60岁88折,满70岁82折,80岁以上79折,90岁以上免费就餐。服务对象涵盖本社区及周边社区老人。”和平社区党委书记杨红介绍,今年4月,幸福食堂投入运营,现日均就餐人数500人左右,2000多人办理优惠卡。
和平社区常住人口4950人,60岁以上老人约占三分之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大家最迫切的期望。
2023年,“和平幸福之家”项目被票决选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项目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建成养老食堂,改造文化活动区域,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
愿景变实景。以为老服务为切入点,社区动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加入“五老理事会”,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目前有45名“五老”活跃在社区治理各处。
退休干部覃卫清是和平社区“五老”成员之一,发挥余热当起社区治安巡逻组组长。“参与巡逻不仅能提升社区安全,还能锻炼身体、交朋友。”覃卫清说。
在“五老”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心社区发展,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志愿者们对社区老年群体进行分类,针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高龄(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上门陪伴、助餐、助洁、助医等活动。
“希望让特殊群体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社区志愿者张凤鸣满腔热情。
从基础设施到精神生活,从单向付出到双向奔赴,和平社区不断探索从“养老”到“享老”的质变,绘出基层治理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