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耕地分类种植,按村把脉开方,秭归白果园村——

人走地荒,如何重生

立秋时节,秭归县归州镇白果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村民抓紧采收高山甜玉米,运输无人机呼啸着来回转运。临近中午,万余斤甜玉米被运至集镇打包。

“一个甜玉米棒子,掰下来就能卖到8毛钱。普通玉米要剥皮、晒干,费好多人工,一个卖不到4毛钱。”白果园村党总支书记乔强说。

由于海拔较高、位置偏僻、缺乏主导产业,白果园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不少耕地撂荒。去冬今春,白果园村采取“机械+人工”方式整治,成功开垦出1300余亩耕地。

复垦后种什么?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3次进村调研,结合地理气候等特点,建议实施粮豆带状复合种植,套种玉米和大豆,并将玉米品种提档升级。

随后,村两委对全村劳动力摸底后,探索出3种种植模式:连片复垦耕地,引进市场主体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零散复垦耕地,鼓励村民承包经营;最后“挑剩”的700亩耕地,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兜底来种。

定好方向、找到方法,白果园村引进太阳花9号优质甜玉米,邀请专家培训技术。不到一年,千亩荒地飘出玉米香。

“我们家承包了10亩撂荒地,开展复合种植。有厂家保底价上门收购,一亩玉米收入可达2400多元,套种大豆再挣800多元。”村民乔长举说,他还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每年还能挣4000多元。

荒地变良田,村集体经济也迅速壮大。乔强介绍,今年全村甜玉米销量预计达20万斤,扣除工人工资外,结余部分将归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可增收5万多元。(记者 文凯 通讯员 史丽 余梦丽)

--> 2024-08-14 耕地分类种植,按村把脉开方,秭归白果园村——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84664.html 1 人走地荒,如何重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