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4日

38年风雨还贷路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马天意 庹文佳 通讯员 朱江 高大为

借款人一走几十年,名字改了;银行客户经理换了一茬又一茬,经办人也已去世。这样的贷款还能收回吗?

近日,郧县农商行白桑支行高庙分理处收回了7笔沉睡38年的不良贷款12698元,打破了白桑支行收回不良贷款时间跨度之最。

事情要从38年前说起。1986年2月开始,郧阳区白桑关镇孟家河村村民李玉成,和弟弟搭伙经营生猪生意。为扩大规模,兄弟俩通过银行、亲友筹集资金共计25笔8.31万元。其中,在高庙分理处先后贷款7笔2万元。

不承想,1991年,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二人生意亏损。祸不单行,收猪途中,弟弟在车祸中去世。在上世纪90年代,8.31万元无疑是一笔巨款。亲戚朋友急了,纷纷上门讨要,有的堵在门口,有的干脆住到他家不走。

债,得还!李玉成咬咬牙,一力挑起全部债务,决定外出打工。“挣不到钱,决不回家。”

为了暂时躲债,他化名“李强”,辗转山西、河南等地,挖煤、挖矿。日子虽苦累,好在月月工钱不拖欠,李玉成一点点攒起来,到一定数目,便还一笔债,还在信中悄悄嘱咐“不要告诉别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债一天天减少,李玉成的烦恼却增加了:大儿子要成家,女方要求城里有房;二儿子想考军校,听说父母征信不过关,影响孩子政审。

都是钱少闹的,李玉成更加用劲地挣钱、省钱。就在“奋斗目标”快要实现时,疫情来了,处处需要实名扫码,流动人口管理严格。外面是待不成了,李玉成悄悄回到孟家河村,把证件上的名字改成“李强”,搞起种养殖。从此,孟家河村再没有“李玉成”其人。

在“开展六访六增 践行四下基层”走访中,高庙分理处走访小分队来到孟家河村,向种植大户李强推介产品。

聊天中,客户经理杨波不经意问起是否认识一个叫李玉成的人。犹豫过后,李强坦言:“我就是李玉成。”

“我没打算赖账,想着还清了个人欠债再还银行贷款。”李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银行的账,就是过一百年都还记着。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杨波开导道。

初次见面,双方留下联系方式。此后,杨波隔三差五打电话关心其农产品长势和销售情况,一趟又一趟往李强家跑,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前后大半个月,上门6次,电话打了40多个,短信发了30多条。

交流日久,双方逐渐建立起友谊。李强袒露心扉:“你又是打电话又是上门,我知道你的意思。本想着给大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再还贷款。现在,我决定先还贷款。”

闻言,杨波也给李强吃下“定心丸”:大儿子在城里买房,可向农商行申请贷款。

当天,李强就到高庙分理处还清12698元剩余贷款本金及500元利息,为跨度长达38年的7笔贷款画上了句号。

拿着一沓还贷单据,李强长舒一口气:“诚信是本分,也是面子,我可要护好这个‘面子’。”

--> 2024-09-04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87079.html 1 38年风雨还贷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