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共品“楚天第一汤”
新洲汪集汤食年产值达15亿
热气腾腾的2米大锅,八方宾客共品新鲜的汪集土鸡汤。近日,首届武汉汪集汤食文化旅游节在新洲区汪集街道汤食文化产业园举行。
“满街都是鸡汤的香味,尝了一碗,真鲜!”长桌宴上,现场嘉宾和群众品尝由众多大厨精心熬制的“团圆汤”。园内设有新洲区农产品集市专区、非遗文化展区等,吸引市民游客争相购买。
活动特别邀请了张银莲、汪汉生、汪强三代煨汤人,追溯汪集鸡汤历史,举行“楚天第一汤”授牌仪式,发布“汪集汤”品牌标识及全新宣传口号——“喝了汪集汤,快乐又健康”。
众多经销商、采购商慕名而来。武汉问津农文旅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汪集禽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投资协议,武汉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汪集汤食协会、武汉汪集汤业食品有限公司签署开放、采购和销售协议,助力汪集汤食产品走向全国。
汪集汤食产业协会会长程先利介绍,在建的汪集汤食文化产业园占地120亩,投入资金2.3亿元,集电商中心、文化旅游展示中心、研发中心于一体。预计年底园区主体可完工,投产后汪集汤年产量可达3000万罐以上,年产值有望达到15亿元。
(记者 宋柏 通讯员 汪珊英 邰生鹏 叶东辉)
脆嫩鲜甜
汉川莲藕集中上市
绿意渐褪,残荷留香。凌晨4时,汉川市刘家隔镇五丰村百亩莲藕种植基地里星光点点。头戴照明灯的采藕师傅们身着防水衣,动作娴熟地俯身在藕田中摸索、掏挖,很快,一根根白嫩粗壮的莲藕陆续浮出水面。
基地负责人周继雄介绍,今年基地种植莲藕600亩,亩产约4000斤,因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亩产收入可达6000元。
早上6时,1.4万斤鲜藕被工人们采收上岸,经分拣、称重、装车,被运往当地藕行。一部分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各地,一部分送入工厂,制成藕片、藕条、藕丝等休闲食品,走进商超和市民餐桌。
“今年市场行情不错,收购价每斤一块五六左右,每天收购量3到4万斤,还是供不应求。”汉川莲藕经销商陈学军介绍。
汉川是莲藕主产区,拥有多家莲藕加工企业,半数以上莲藕通过加工,变成藕片、藕粉、藕条、藕丸、藕汤等预制菜,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
“近期,我们已接到上千件芝麻藕条、糯米藕圆和糯米藕串的订单,每天都有催单电话。”公司总经理余召兵介绍,为了赶订单,3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预计今年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
目前,汉川莲藕种植面积达16.2万亩,年产鲜藕32.4万吨,莲藕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34亿余元。(记者 周莹 通讯员 宋博 江芳 刘毅)
在江陵
10月吃鲜嫩薯尖!
时下,江陵县郝穴镇颜闸村绿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秋薯尖上市,菜农们每天忙着采摘、打包绿油油的薯尖。
合作社技术员鲁家兴介绍,这种只长叶、秆,不长薯块的“薯尖”,每年采摘期一般从3月中旬持续至8月,但这里的薯尖采摘却能延至10月。“过去,从别处买来菜苗移栽,天冷且不易种,大棚里要盖夹膜或盖双膜才能育苗成功,种植成本相对较高。而我们绿农新种植的品种由武汉市农科院改良,更适宜本地气候。”
薯尖是一种无公害蔬菜,薯藤能释放一种特殊气味,使薯尖在种植过程中不易受到害虫侵扰,因此无需喷洒农药。通过提前种植、棚中搭棚、水肥一体化等科学田间管理,合作社的薯尖拥有上乘品质。
“绿色保健,口感脆嫩,深受市民的喜爱,基本上实现了全部订单销售。”鲁家兴说,现在每天销售300多斤,价格每斤2至3元。
据了解,颜闸村薯尖种植基地自2014年建立以来,已发展成为拥有60个蔬菜大棚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占地面积近百亩,主要销往荆州两湖市场和武汉大型超市,每个大棚的种植收益约1.2万元。(记者 苏韵喆 通讯员 郑文刚 杨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