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南鄂楷模”刘书亮——

情牵金紫山 爱洒桑梓地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孙萍萍 罗美玲 田睿

“刘书记,您又来啦!”“嗯,一车游客去红军洞、金峰烈士纪念碑参观,约我来讲解,讲完就顺道来我的老‘根据地’看看。”

层林尽染时节,一辆红白相间的电动三轮车开进赤壁市茶庵岭镇金峰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村党支部书记黄汉成迎上前,和曾经的金峰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刘书亮寒暄。

为何对金峰村一往情深?这源于刘书亮独特的履历:26岁担任金峰村党支部书记。后来考出去,先后担任赤壁市统计局局长、赤壁市农业局党委书记。2011年“改非”后,被村里的老党员请回来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6个年头。

金峰村位于金紫山巉崖之下,山高地险,不利于农耕,2014年被评定为赤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村。

“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进山没有路,楠竹要背下山。山上居民舀池塘的水喝,还有红丝虫。”刘书亮回忆。

要致富,先修路。凭借多年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刘书亮报项目、争资金、找帮扶,亲自上阵。

金峰村一组5公里道路东西贯通后,东可通往城区,西可抵达村委会和集镇,但因50万元的自筹资金无法落实,迟迟不能动工。刘书亮率村两委多次召集群众大会,议出“三个一点”的筹资方式:组民投资投劳10万元,组里集体投资10万元,其余由村里补贴。

靠着这样的“战法”,刘书亮掰着指头用好争取来的100多万元资金,金峰村的进山道路达到19公里,到户公路达到15公里——村民的车开到了家门口,收楠竹的货车开到了伐竹现场。

金峰村六组村民祖祖辈辈居住的王家寨,饮用水严重不够。刘书亮约上熟悉金紫山环境的堂兄,几经艰难跋涉,在700多米的金紫山主峰找到了理想水源。

经过近一年的攀石越壁,7公里水管把水引到了村民家门口。“世世代代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握住刘书亮的手,村里老人感激不已。

“金紫大山有鄂南特委、红二师诞生地和整编地等20多处旧址或遗址。”为发掘金峰村的红色文化魅力,刘书亮独立完成20多万字的书籍《红色金紫山》。背着这本书,他去市里、省里争取红色文化项目。如今,烈士陵、鄂南革命根据地展厅、红廉文化墙、红军亭等已建成,2023年,金峰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是刘书亮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的主责主业,多年来,他已为20万人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这片土地哺育了我,湖北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南鄂楷模等荣誉激励着我,后半生,我就扎根金峰村,当好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

--> 2024-11-23 “南鄂楷模”刘书亮——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96071.html 1 情牵金紫山 爱洒桑梓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