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民谚俗语话节粮

崔道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往今来,节约粮食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珍贵美德。

在古老的农耕社会,人们靠天吃饭,每一粒粮食都是辛勤劳作与大自然恩赐的结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是农人们在烈日下弯腰插秧、在风雨中挥镰收割的生动写照。为了收获粮食,他们春种秋收,历经无数个日夜,饱尝艰辛与汗水,于是有了“一粒米最快要3072个小时,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来到我们的餐桌”的不易历程。

儿时的记忆里,母亲便是我节粮意识的启蒙者。每到饭点,母亲总会将简单的饭菜做得格外用心。她常说:“吃多少盛多少,别糟蹋粮食,这都是辛苦换来的。”有一次,我因贪玩匆匆扒了几口饭便想离开餐桌,碗里还剩下不少米饭。母亲见状,立刻沉下脸来,她轻轻拉着我,指着碗里的饭说:“孩子,你知道这米是怎么来的吗?从播种到长成,要经历多少风吹雨打,要付出多少心血,咱可不能这么浪费。”母亲的眼神里满是严肃与认真,她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从那以后,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将碗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

民间流传的谚语,也是人们节粮意识的质朴表达。“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一星半星,聚两成斤。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这些话语虽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它们在百姓间口口相传,时刻提醒着人们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即使在丰年,人们也不敢肆意挥霍粮食,因为他们深知“粮收万石,也要节俭”,节俭是持家之道,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保障。

节约粮食,实则是对自然馈赠的敬重,对劳动价值的珍视。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阳光雨露的润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付出。从播种到收获,从加工到运输,再到烹饪上桌,这中间历经了无数双手的劳作与无数个日夜的期盼。

节约粮食,是美德的传承,是素质的彰显。让我们穿越古今,聆听节粮传统的声声呼唤,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勤俭节约之风吹遍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古老的节粮美德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 2024-12-04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297738.html 1 民谚俗语话节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