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讯(通讯员杨昊)“陈大爷,钱都带来了,你数一数,核对清楚。”来凤县人民法院旧司人民法庭的调解室内,当事人王川(化名)掏出一摞现金递给陈大爷。这起长达14年的纠纷,就此画上了句号。
2010年,王川以投资办厂为由,从陈大爷处借款20万元,并承诺按期支付利息。2019年起,陈大爷再没收到利息,也找不到王川的踪迹,开始着急。
今年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大爷到旧司法庭咨询立案。
人联系不上,案件缺席审理,王川到底去哪里了?
承办案件的法官助理张昌华亲自跑了一趟王川所在的村,查无所获,便冻结了他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账户。但半个月过去,依然没有消息,张昌华决定再跑几趟。
一次次前往中,慢慢熟络的村民提供了更多信息:创业失败的王川卖掉了镇里、城里的房子,还身负100多万元的外债;他和妻子都身患重病,刚刚做完手术。
多次奔跑有了结果,一个午后,张昌华终于收到王川发来的微信好友申请,约定见面。
在旧司法庭,陈大爷见到久未谋面的王川。时间久远,双方对之前已偿还的利息数额产生分歧,但都认可已还利息超过本金。如果按照判决书来执行,王川还要偿还本息将近40万元。王川给不出,陈大爷等不起,矛盾怎么解?
张昌华将调查到的情况单独向陈大爷进行说明,分析利弊,在摸清双方底线后,尽力争取。多轮调解下,法庭内“想要的”和“能给的”差距逐渐弥合,最终达成一致,双方约定在规定时间内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