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毕昇小学 陈双
今年是第四十个教师节,也是我从教的第九个年头,九年来,我从焦虑、坚持到成长,更加体会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不易,理解了这份职业责任重大,也坚定了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尊重和爱是教学实施的前提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与被尊重,孩子虽小,但是个性与自尊一样需要理解。我们习惯了灌输式教育、否定式教育,更多的时候以成人的认知经验来告诉下一代哪些是错误的,不断的训诫之下只会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窄、表现越来越怯弱。曾经有一名学生,在表达上有一定障碍,总是读不准确英语单词,导致每次开口总受到同学嘲笑。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只会导致该名学生更加自卑,久而久之必然让其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我发现这名孩子对英语还是很有兴趣,在词汇记忆上很有天赋,于是我放弃了强行纠正他缺点的想法,鼓励他多写、多阅读,最终他的成绩也不错。我带的班上有一名特别调皮的“小瞿”同学,上课下座位和别的孩子打闹是常事。在进行了各种说教后,我还是忍不住去了他家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小瞿”同学的爸爸在他一岁多时就患癌去世,他内心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才会在上课时做各种事情,以求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这也算是小孩子渴望尊重的一种需要吧。
学习是教学落实的延伸
我一直认为“善教者善学”,实践中教育者与学习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身份和工作职业,其施教行为往往是被动的,有很多不确定性,例如老师的个性、自身素养、教学方式等。而学生参与学习代表的是个体成长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求是主动性的,是具有确定性的,例如语言的学习、运算的学习、是非的学习等。如何将被动与主动相互融合才是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关键,一名教师要时刻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教学转化的核心,就像传统教育一直强调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既可以避免施教行为被动性下的局限性,也可以将教学效果向课堂外有效延伸。老话常说,想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孩子写好一篇作文,不要求我们自己是个作家,但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知识储备和自我学习。
实践是教学成果的验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时常在思考我们的教学结果是什么?考试分数是一方面,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实践的检验。有一段时间,我在教我的女儿认字,也没有刻意要求达成什么目标,当成一种趣味游戏去完成的。过一段时间,我和她走在路上,她突然告诉我“妈妈你看,那是大山的山字”,那一刻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也让我认识到了从教者的远大责任。从教之初,我焦虑于自己是否能取得好成绩,总是唯结果论,而忽视了教学最终是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对于个体而言,很多结果不是短期能体现的,或许还是看不见的,但是只要在未来的某一刻有所回馈,哪怕是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习惯,我们的努力也就没有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