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马天意 通讯员 周旖
“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
一支《盘王大歌》,穿越千载,依旧响彻通城,荡气回肠。
600多年前,瑶族先祖在这里留下了垒石文化的印记;而今,这些文化遗存已成为了瑶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探寻。
以文化为帆,金融为桨,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通城农商行步履铿锵。
民居变民宿
村民吃上“旅游饭”
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被誉为“中华古瑶第一村”。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与旖旎的风光,在众多美丽乡村中成功“出圈”。
今年的“十一”小长假,内冲瑶族村民宿老板李女士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光,自家三层小楼改造成的6间客房日日满房。
“农商行提供的贷款支持,让我顺利完成了民宿的装修改造。不仅收入比以前打工时可观,还能在家陪伴父母、照顾孩子。”菜地浇水、喂养鸡鸭、打扫卫生、布置客房,李女士忙碌但幸福。
2023年,旅游经济回暖。通城农商行响应政府号召,主动配合县文旅局、人社局及村两委,全面走访对接精品民宿、景区景点、基础设施、乡村宾馆、特色农家等重点领域经营主体,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民宿经营主体融资,常常存在难以提供足值抵押物、收入难以测算等困难。通城农商行推出组合贷方式,充分考量民宿经营使用权剩余期限、流转价款、支付价款等民宿经营附加值及预期收入等因素,结合民宿发展潜力、经营者能力、品牌效益确定最终授信额度,让村民搭乘乡村旅游的顺风车,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今年,全行累计发放支持民宿产业相关贷款12笔827万元。
文化变文创,手工艺品出山
“前天申请的30万元备用金,这么快就到账了。”瑶族手工艺品经销商王先生欣喜地说。
瑶族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是绚烂多彩。然而,长期以来,受地域限制与资金周转困难的困扰,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难以走出大山。
通城农商行积极支持瑶族村民创业,着重扶持将瑶族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市场的创业者。通过充分运用减费让利政策,发放创业贴息贷款,为其解决资金难题。
同时,该行工作人员主动委托熟人朋友帮助宣传,从而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促进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通城农商行立足本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深入开展“六访六增”活动。通过“金融村官+整村授信”模式,紧密连接村组社区、农户和小微个体,将更多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51名金融村官进村入户,实现165个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行实现整村授信建档50213户,发放涉农贷款80114笔,近三年涉农贷款净增17.48亿元;发放创业贴息贷款2121笔5.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