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间,踏入广水的街巷,浓郁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土特产门店里,应山奎面成为一道独特风景。银丝般的细面被红绳精心扎起,缠成一捆,装进红色礼盒,层层堆叠。
只见面条在锅中散开,细如银丝,根根分明,不连条、不浑汤。再配些香油、葱花,汤清面白,落口滑嫩。
应山奎面,又称“银丝贡面”,渊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经六代人传承创新,这面条愈发细滑筋道,“银丝贡面”的美誉也逐渐传开。
在应山街道督察巷农贸市场,五十多岁的汪大新经营着一家面食专卖店。“从爷爷、父亲到我,我们是三代做面人。做面之前,必须净身、更衣,吃饱喝足,保证体力。”汪师傅对做面有着极高的敬畏之心,他指着两米多宽的案板,展示奎面的制作工艺。“从午后开始和面,傍晚时分醒面,再到擀面、割面、扯条、搓圆、上箱、分签、出面……一整套工艺,整整七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
经过通宵的辛劳,次日晨曦,如丝般的空心细面被高高晾起。
应山奎面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重生介绍,应山奎面的制作工艺极为严苛,必须选用广水本地优质面粉、土鸡蛋、小磨香油和食盐等原料。“制面时,面粉拌必均、和必柔、揉必慢、搓必匀、拉必沉。十五字方法完美结合,才能做出细如丝、色如银的成品空心奎面。”每一根奎面,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
“适度开发,保护与利用并举。”广水市积极推动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2016年10月,广水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湖北大自然农业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应山滑肉、应山奎面传承基地和生产基地,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生产性传承和保护之路。
基地邀请应山奎面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重生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另外在产品种类上下功夫,成功研发出鸡蛋、香油等多种营养型奎面。从手工作坊,到走上生产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网上开设店铺,在全国数十座城市发展线上、线下代理商。”湖北大自然农业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如今已成功打开河南、上海、广州、江苏等地的市场,去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应山奎面走出“深闺”,拥抱市场。
(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刘冬 曾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