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回荆楚,万象更新。
农历新年的阳光洒向广袤的千里沃野,蛰伏的生机正悄然萌动。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号角声中,一幅农事早发、产业勃兴、乡村和美的画卷,在徐徐展开。
按照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绘制的乡村全面振兴“施工图”,我省将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步伐,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到2030年建成“四区”——
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粮食总产量达到570亿斤以上
建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3:1
建成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村整洁有序,乡风更加文明
看粮食生产——
孝南糯稻产业“链”出60亿身价
生产拉满弓 订单追着跑
“今年已拿到3个亿的订单!1月份,公司米酒销售超过6000万元,同比增长15%,日均产值超过220万元。”2月6日,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长兴工业园,湖北爽露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瓶瓶香甜的米酒经过灌装、杀菌、冷却、质检后,包装封箱,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爽露爽公司行政总监叶文峰介绍,开年订单饱和,产线处于满产状态。“目前公司员工已全部到岗,每天各类产品的出货量在18万斤左右。”
作为孝南米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爽露爽公司拥有22条现代化生产线,年加工糯稻能力达4800万斤。近年来,爽露爽公司通过电商平台拓展年轻消费群体,根据市场数据及时调整产品线,将传统米酒跨界布局到休闲零食、微醺饮品等新赛道,开发7大系类近200个单品,产品远销海内外。
产业兴旺的背后,离不开糯稻产业链的“强筋壮骨”。近年来,孝南区依托朱湖糯稻基地,大力发展糯稻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推动糯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提升糯稻品质,孝南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在“朱湖糯米”品种选育、技术栽培、加工储运等环节的科技投入。同时,推进数字农业智慧物联网+农业生产,通过数据采集精准化、远程监控实时化、病虫防治信息化、田间管理智慧化,实现“朱湖糯米”绿色、高产、高效发展。
目前,孝南区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配套形成糯稻生产、加工、服务等企业110余家,其中包括50余家精深加工企业,糯米加工转化率高达98%。2024年,孝南区糯稻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7.6%。(记者 周莹 通讯员 宓天鹏 万清平)
看产业发展——
南漳新春牧歌扬
2月2日,大年初五,云上牧歌(襄阳)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转盘挤奶设备缓缓转动,奶牛排着队走上转盘产奶。
37岁的褚照杰,是这儿的一名饲养员。一年多来,每天早晨6点和下午2点,他都会准时为奶牛准备饲料并投喂。
春节期间,褚照杰的工作和往常一样,“由于天气寒冷,我们更加重视泌乳牛的保暖与健康监测,确保产奶量稳定。”
在奶牛场,像褚照杰这样的工人还有120多人。他们轮班作业,24小时不间断值守,确保奶牛的饲养、挤奶、健康监测等环节高效运转。目前,场区共饲养成年奶牛6500多头,新生小奶牛2000多头,每天产奶量达80吨左右。
产业园牧场场长徐兴龙介绍,牧场严格执行精准饲料配比,定时进行挤奶作业,实时监测奶牛健康状况,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同时加强对奶牛的护理,确保产出的每一滴牛奶都新鲜、安全且优质。
作为省级重点项目,云上牧歌(襄阳)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规划占地1200亩,涵盖一二三产业,是长江中下游最大优质奶源基地。经过持续繁育,预计今年10月即可达到万头奶牛规模。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年产生鲜乳可超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300个以上,直接带动3000多户就业,实现饲料及农作物秸秆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产业链已形成闭环。
新的一年,产业园有新目标。“与蒙牛公司紧密合作,力争2025年实现6万吨牛奶产量目标。同时,推动产品多元化,探索高附加值乳制品生产,预计2025年全年产值可达3亿元。”徐兴龙信心满满。(记者 肖欣 通讯员 杨澳 朱正涛)
看科技创新——
科技引擎驱动 发展如鱼得水
鄂州武昌鱼游向千亿产业链
“上月赶制了31.05万公斤的货。2月刚开工,立马来了几批新订单,催得紧。”这几天,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的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高速运转,董事长刘继平每天盯着生产线。“其中手撕鱼块销量最好,是我们的明星产品。除了线上售卖,也在省内各大超市、高速服务区、景区等上架。”
2020年,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组成科技服务团队进驻富农公司,开展多项技术研发,打破了整条加工整条卖的武昌鱼深加工的传统路子。经过不断实验,火锅味、藤椒味、柠檬味、糟卤味等口味的手撕鱼块上市销售。“深化育种养殖、提升加工水平、开展文化推广,目标就是想让武昌鱼的味道飘向世界。”刘继平说。
近年来,鄂州市依托科研优势,推动品种、技术等研发创新,促进武昌鱼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20余名博士组成的团队,为鄂州武昌鱼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华中农业大学尹涛教授团队和富农食品合作,研发出“武昌鱼电商物流中保活”“肌肉品质提升”等技术。传统的武昌鱼运输方式存在存活率不高、加工适应性差等问题,尹涛教授团队的“保活”技术,运输前,通过降温、停食暂养等进行代谢干预;运输中,通过水体环境参数优化减缓应激;运输后,通过微流水净化提升武昌鱼品质。“肌肉品质提升”研究,则是提升风干武昌鱼的鱼肉品质。
海大种业科技公司育种研发基地,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10余名水产系师生,正忙碌于水产种业项目的科研实验。“我们和华农达成深度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淡水鱼类新品种选育,通过研发成果转化,良种推广,力争实现亩均增加养殖收益千元以上。”育种中心技术经理臧晓磊介绍,高泽霞教授团队研究的“武昌鱼遗传基础解析与CRISPR基因编辑育种”项目获省科技厅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目前公司正与其团队合作开展无刺武昌鱼遗传稳定繁育工作。
科技加持,正如鱼得水。“依托核心技术,借助花湖国际机场,我们将持续打造高产值的一产业、高附加值的二产业、以全域体验为核心的三产业,打造形成千亿级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武昌鱼产业链。”鄂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说。(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熊新舟)
看宜居宜业——
乡村年味浓 生态能生金
扯麦芽糖、推豆腐、杀年猪、吃刨汤宴……春节期间,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处处洋溢着欢乐与喜庆。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六,土店子村举行新春赶场活动,每天都有几百名游客来这里,享受热腾腾的刨汤宴,欣赏潇洒恣意的摆手舞。
“村里环境变好,不仅游客多起来,春节期间亲戚朋友来串门,都夸村子漂亮!”村民张永全笑容满面。
从去年10月开始,土店子村决定从家家户户发花盆这件小事入手,提升乡村颜值。“我们节约出来2万多元村级办公经费,采购480个花盆,根据环境卫生情况奖补,鼓励培植本地火棘、金银花等绿化苗木。既装点庭院,还能销售增收。”土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灿介绍。
村民们主动清理那些堆满垃圾的死角,还把屋顶上的蓝色彩钢瓦翻新改造,利用自家庭院搞起了小产业,整个村子焕然一新。
借能源革命的东风,土店子村建起化粪池、沼气池,将猪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入沼气发酵罐变为居民照明、做饭的清洁能源,沼液还成了上好的农家肥。年出栏黑猪3000多头,但土店子村的村道上,地面洁净,空气里丝毫没有异味。
新能源车充电不出村,300多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乡村夜,村民做好事攒下的积分可以在“积分超市”里兑换物品……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风电、沼气发电及智慧配电网工程,土店子村走出一条绿电发展之路,成为全省首个百分百清洁能源供应的“绿电村”。全村“绿电”总装机功率达到1871千瓦,每年可发电220万千瓦时,不仅能够满足村内用电需求,还能有富余电力外送。
(记者 万可庆 通讯员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