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事业步步生花
竹溪县桃源乡的深山密林中,一个个木头小箱子星罗棋布,这些小盒子是中华小蜜蜂温暖的家。
“桃源乡海拔八九百米,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我们有400多个蜂箱在这里。除此之外,龙坝镇和县城近郊也有我们的蜂箱。”竹溪绿野尚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辉介绍,公司目前养殖超700箱中华蜂,每年可产出2万余斤蜂蜜。
采用“直管+托管”模式,绿野尚品公司聘用当地经验丰富的蜂农作为专业养蜂员,承担部分蜂箱的日常管护工作。对于另外一部分蜂箱,公司面向全县召集托管员,村民可承包数量不等的蜂箱,年纪稍大的村民当起了兼职养蜂人。“村民产多少,我们收多少,目前已带动超50人养蜂。今年‘养蜂团’还有新成员加入,桃源乡的华德付一人就承包了30多箱。”席辉说。
在绿野尚品公司办公室内的信息屏上,蜜源种类、蜂场信息、预计产量等各项信息清晰明了。建设“智慧蜂场”的同时,公司升级原有养蜂设备,利用“智慧蜂箱”、“大蜂慧”APP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电商及线上服务平台,促进蜂蜜相关产品流通交易。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流通全流程可追溯。
如今,养蜂产业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增产增收的甜蜜事业。截至目前,竹溪共有3000余户、1万余人从事蜂蜜及相关产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竹溪蜂蜜年产量从原来不足百吨达到现在的超300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溪蜂蜜”地理标志。
(记者 雷楠 通讯员 付延峰 贺姗姗)
蒸笼格子升腾幸福
新鲜的五花肉、排骨、南瓜、白菜等食材依次切好,加入姜末、花椒粉、食用盐、酱油等调料搅拌均匀,分层码放在特制的蒸笼里,再撒上蒸肉粉后放入大锅中用猛火蒸熟。宜城市流水镇的特色美食——蒸笼格子,即将出锅。
蒸笼格子是流水镇的传统美食,已有多年历史。以前,宰杀的年猪难以保存,当地人便招呼亲友前来一同品尝这道“杀猪菜”。打开蒸笼,蒸汽升腾,满屋生香,象征着未来生活蒸蒸日上、甜甜蜜蜜。
“以前只有杀过年猪后才会做的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贵客,都会上这道菜。”虽说如今这道美食不似从前只能在春节期间享用,但流水镇黄湾村农家乐老板李龙帝,还是习惯提前备好蒸笼和各类食材,等待游子归来,一尝家乡美味。
随着春节的到来,李龙帝家的生意愈发红火。“冬天是蒸笼格子的旺季,也是客人的必点菜。很多人吃了后赞不绝口,还会推荐其他人来。”他满脸笑容。
“吃到了我最喜欢的蒸笼格子,这种感觉真好。”村民胡倩茹常年在外打拼,过年返乡首选蒸笼格子,在最熟悉的乡味间感受与家人团圆的幸福。(记者 肖欣 通讯员 谢子恒 李勤 李锋)
柑橘苗木销售旺
连日来,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的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苗圃基地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工人们忙着将柑橘苗搬运上车。
“这是今天来的第二辆货车,已经装了2000多株,全是三年生容器柑橘大苗,大分4号、红美人、甜桔柚、鸡尾葡萄柚各个品种都有。”公司负责人聂红丽介绍,1月以来,已经订出去2万余株柑橘大苗,销售额超70万元。
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柑橘新品种研发、栽培技术创新、新品种示范及推广、果品销售推广等。公司研发的柑橘品种苗壮、成活率高、抗病性强,农户收货后可直接栽种,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公司园区引进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设施,实现园区自动浇水施肥,满足柑橘苗木生长需求。以前需要七八个人干的活,如今只需要一人在手机上就能操作。
(记者 梅雯倩 通讯员 刘一鸣)
百变花馍传佳意
郧西县城关镇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弥漫着馒头的清香,乞巧花馍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馍,每年春节都是“七夕花馍”技艺传承人、店主卢芸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七夕花馍”不仅具有较高观赏性,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蒸花馍是郧西的传统年俗,“发”寓意着新的一年发家发财,“蒸”寓意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面食。
“今年是蛇年,相关的花馍很受欢迎。馍的颜色是用蔬果汁调配的,金蛇肚子里有16个元宝形状的花馍。前面两个元宝形状的花馍,寓意着财富和好运。”卢芸的店里,一场面粉与匠心的奇妙邂逅正在上演。工作台上,剪刀、筷子、梳子、竹签、勺子等工具依次摆放,卢芸全神贯注将一块淡黄色的面团揉、搓、定型、修饰。
憨态可掬的“金蛇福娃”、年味十足的“新春快乐”字样、寓示日子红红火火的“粮仓”……短短十几分钟,一条栩栩如生的“蛇”在她的巧手间跃然而生。
如今,卢芸的花馍不仅在郧西当地供不应求,还通过电商物流销至省内其他市州及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截至目前销量已超5000个。
(记者 雷楠 通讯员 邹景根 高玲)
被世界偏爱
宣恩星级饭店春节入住率增长225%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江车 通讯员 陈绪开 王法钧
“这里灯火璀璨,我也非常喜欢吃烤鱼,英国没有这个。”贡水河畔,英国游客约翰·费伦对宣恩的烤活鱼赞不绝口。
约翰·费伦是一名纺织技术专家,长期定居中国。今年春节,他邀请儿子和儿媳从英国来到宣恩,一起感受仙山贡水的浓浓年味儿。
正如爆火的人工智能软件DeepSeek为宣恩所写的诗一样,“浪漫宣恩,是一个被全世界偏爱的地方”。春节期间,宣恩仙山贡水旅游区接待了来自英国、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游客,星级饭店入住率比节前增长225%。
户籍人口仅36万人,也没有知名景区,深山小县城何以被全世界偏爱?
“12315”投诉处置逾期先行赔付、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以劝导教育警告为主……真诚是一切的基础,春节假期前,宣恩县“浪漫宣恩过大年,蛇年大‘集’迎新春”发布会召开,发布“暖八条”宠游客措施。
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将春节氛围推向高潮,宣恩以“仙山贡水聚万福 浪漫宣恩过大年”为主题推出系列文化旅游活动,非遗贺新春、七巧长空、鲲鹏火舞、浪漫雪世界、蒙古风情演绎、打铁花、音乐喷泉、浪漫温泉、宣恩贡秀、龙游贡水等30多项文旅活动带来文化盛宴,游客纷纷前来体验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里的年味。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以县城核心区域为支撑的景区,宣恩县仙山贡水旅游区于2022年10月被确定为国家4A级景区。去年春节假期,仙山贡水旅游区以85.2万人次位列第二,仅次于武汉东湖景区。今年春节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达16.8万人次,同比增长85%,这座山区县城的知名度还在不断攀升。
好戏连台闹新春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石程曦 卢丽君
灯火可亲处,人间烟火浓。大冶市保安镇沼山村人流如织,游客漫步景区,围观民俗活动,体验别样的古村落风情,感受热气腾腾的年味。
“我们推出的大型沉浸式水上漫游演出《桃花源里》,场场座无虚席。”沼山古村桃乡景区负责人鄢小龙介绍,演出舞台从室内移至自然之中,当地150余名村民身着农耕服饰,展示着淳朴的农耕生活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每场演出可获60元补贴,每月还有固定底薪。”参演村民很是满意。
春节期间,乡村休闲游和自驾游不断升温。大冶市因地制宜在各镇村推出文旅大餐,老民俗与潮文化交融共生,新场景新玩法出圈出彩。
刘仁八镇龙凤山景区举行第九届乡土年货节,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还有来自各乡镇展销的农副产品。“这里不仅景色美、年货丰富,民俗活动也不少。”白女士带着孩子打糍粑、做豆丝。
位于金湖街道泉塘村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首部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舞台剧《因为青铜》正式开演。作为我国首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门性博物馆,该馆通过跨界创新,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华夏青铜文化的魅力。
“这场戏剧演出将青铜文化带到了我们身边,感觉非常不错。”返乡大学生焦傲专程赶来体验。
假日期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上演30场舞台剧,开设文创市集、花灯展览等活动,每天吸引游客5000余名。
土鸡火锅配锅巴 潜江美食藏年味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苏韵喆 通讯员 罗珊珊 袁梦莹
春节假期刚过,年味犹存,余庆未消。潜江市龙湾镇和平村1组的乡亲们酒家香气弥漫,厨师黄腾俊在后厨烹制这里的招牌——土鸡火锅。
“我们选用2斤半左右的土鸡。”黄腾俊手中不停,先点火烘干水汽,接着热锅冷油,把鸡块倒入翻炒。
“自制的豌豆酱是精髓。”他舀出一勺红褐色的酱料融入锅中,又加入适量清水。把鸡块转入高压锅后,静候13分钟上汽煮熟,再待重新出锅。最后将盐、青红椒段等佐料和配菜依次下锅,大火收汁,这锅鲜香四溢的土鸡火锅便大功告成。
在另一边的柴火灶前,员工曾九香不停翻动锅里的米饭,米香四溢,锅巴饭出锅在即。老板娘张绪佳说,土鸡酱香浓郁、鲜嫩多汁,再配上一口锅巴饭,就是鲜香与焦香的完美融合。
“鸡用的是周边农户散养的走地鸡,品质看得见。经过多次改良试菜,我们的土鸡火锅和锅巴饭成了龙湾美食的响亮招牌。”张绪佳话语间满是自豪。
赏非遗 看演出 游乡村
黄州接待游客超46万人次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吕博林 通讯员 付海洋 陈楷健
“相比之前在电视上看,在现场更能感受到舞龙的震撼,明年还会来。”欣赏完黄州城区大型舞龙表演后,武汉游客陈颖感慨。
春节假期,黄州文旅市场火爆,全区共接待游客46.78万人次,同比增长28.1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6.53%。大型龙灯巡游和文化小剧、东坡美食等“三宝”的加持下,“逛东坡庙会,来黄冈过年”成为新潮流。
节前,“逛东坡庙会·来黄冈过年”主会场活动启动,邀请全国游客来黄冈一同看小剧、赏文创、品美食,共同欢度新春佳节。
作为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大型龙灯巡游展演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周边省市游客前来观看。巡游分南、北两条线路,每条线路各16条龙灯。巡游期间,陈潭秋、苏东坡、毕昇、李时珍、余三胜、闻一多等历史名人纷纷“上阵”,采莲船、打莲湘、舞狮、竞技龙、醒狮等节目循环表演,观众跟随巡游队伍一路前行,欢欢喜喜闹新春。活动全网观看直播人数超1460万人次。
蕲春的小剧小戏,红安的红色情景歌舞、民俗舞蹈,英山的轻喜剧、小品,团风的湖北大鼓,麻城的花挑表演、皮影戏展演、剪纸展示,罗田的民歌、京剧、东腔戏,浠水的巴河天狮舞、鼓书,武穴的文曲戏,黄梅的黄梅戏等演出在黄梅戏剧院精彩上演,游客直呼过瘾。
非遗受青睐,乡村旅游成新宠。东坡文化旅游区江柳摇村大舞台,轮番推出歌舞表演、戏剧表演等。水韵荷香风情街推出养生集市,设置东坡养生法体验区、中草药区,现场制作茶饮、热卤、中式糕点等养生体验产品,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博物馆里过大年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周莹 通讯员 程爱华
“中国第一封家书写的是什么内容?”“东汉陶楼体现出哪些高超的制作技艺?”一大早,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云梦县博物馆。
“趁着假期,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游客周超带着家人打卡,沉浸式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云梦是千年古县,得名于水天一色的古云梦泽。秦汉以后,云梦泽不断接纳长江与汉水带来的泥沙,逐渐淤积成陆地,分割为星罗棋布的河道与沙洲。大量出土的木漆器,印证着云梦昔日的繁华。
地域上,云梦是小县;文化上,却是文物大县。睡虎地秦简、东汉陶楼,诸多珍贵的木雕、木漆器……云梦县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49件,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堪称翘楚。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秦简、木牍中浮现出的历史脉络,全景式地展现了秦代县政运行和社会生活。“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秦士兵写给黑夫与惊的家书,叙述了二人出征情况等。”讲解员黄同玲生动的讲解,吸引着游客专心聆听。
在沉浸式展厅,游客还可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与“喜”对话,了解“黑夫木牍”的动人故事。“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游客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触摸传统文化的脉动。”黄同玲说。
为了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近年来,云梦县博物馆通过展陈、社教、研学、文创等多种形式,展现秦简书法、漆画的特色,撬动文化热。馆中科技互动设施,解锁更多呈现方式,增添游客体验乐趣。自2024年10月以来,全新升级的展馆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
鄂州鱼圆团圆味 传承非遗守乡愁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郭爱兵 陈稳定
清晨,鄂州市鄂城区一家餐厅后厨,吴岳松带着几位厨师加紧赶制鱼圆。杀鱼、去鳞、取肉、漂鱼、搅拌、打鱼蓉、挤圆子、煮圆子、摊圆子……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合作。
“鄂州是水产大市,每家每户的宴席、年饭都少不了这道满溢团圆味道的地标性美食——鱼圆。”吴岳松制作的鱼圆独具特色,不仅色白如脂、久煮不烂、软嫩Q弹,而且细腻有肉感、无杂味有鱼香。每年春节前后,大量顾客争相预订。
受家庭熏陶,吴岳松从小就喜欢琢磨菜谱、研究菜式。“16岁那年,我报名参加培训班。记得当时鄂州武昌鱼烹饪大师严友元还给我们上过课,现在鄂州的中国烹饪大师程海中,也是我的师傅之一。”打小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后来师傅指点,鱼圆成了吴岳松的拿手菜。为了让鄂州鱼圆更加美味,他不断钻研古法制作和进行创新研究,苦心坚守30余年。2024年底,鄂州鱼圆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口口相传,名声在外。近年来,吴岳松做的鱼圆成了鄂州老乡带到异地他乡,甚至走出国门的乡愁记忆。“特别是过年时,一天要做六七百斤的圆子,都被快递到了外地。还有被带到日本、新加坡、美国的。”吴岳松说,有了花湖国际机场,选择快递鱼圆的客人越来越多,比以前翻了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