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
对牛弹琴滋味鲜
公牛、青年牛低头品尝由啤酒糟混合而成的特殊饲料,耳边还回荡着悠扬的音乐。
让牛喝酒,还在牛舍放音乐,岂不是对牛弹琴?
“啤酒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而音乐则能让牛心情愉悦,健康生长。这正是荆合牛肉品质卓越的关键所在。”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板庙村二组,华中农业养殖基地负责人魏秋萍介绍,“根据牛的年龄、性别,调整喂养方式,不同时段的饲养内容也有所不同。”
荆合牛肉,以安格斯牛肉为主打,肌理紧致、雪花纹路均匀细腻、口感醇厚、甘甜多汁,被誉为牛肉界的“爱马仕”。
安格斯牛来到荆门,得益于创业者李容的艰难探索。
瞄准板庙村肥沃宽广的土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深厚的养殖基础,2011年,李容回到家乡,成立荆门华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公司从山东引进500头牛,但因不懂得喂养和疾病预防等方法,不到10天就死亡近100头。“后来,我们遇到问题就咨询畜牧兽医部门,又得到了湖北省农科院的帮助,逐渐明确了发展目标,学会了更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了饲料转化率。”魏秋萍坦言。
经过积年累月的成长,公司的育种、养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技术逐渐成熟,市场销售渠道打开,开始朝高端化、专业化进发。
2016年,李容将澳大利亚纯种安格斯母牛引入荆门。短短几年,华中农业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绿色安格斯肉牛养殖、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荆合牛肉被农业农村部审定为“绿色农产品”。
如今,荆门很多高端酒店、海鲜店都少不了安格斯牛肉这道菜,其细腻、多汁、柔嫩的口感备受消费者好评。同时,公司销售的采精种公牛和胚胎已“反哺”北方,销往河北、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成为行业内的金字招牌。
在华中农业公司的带动下,周边农民也走上了致富路。公司依托“公司+专合组织+园区+农户”的模式,将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与农户共享,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养殖肉牛创业致富,其中规模达20头以上的家庭农场有25户,农户年增收超3万元。(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田恒 李秦)
阳新
早春湖蒿俏上市
眼下,阳新万亩湖蒿喜获丰收,火热上市。
兴国镇宝塔村湖蒿生产核心基地,一辆辆货车满载湖蒿驶出基地,奔赴武汉、长沙、南昌等地。
“今年春节期间最抢手,批发价能卖10元钱一斤,不少湖蒿刚出土就被一抢而空。”宝塔村村委会副主任柯昌刚介绍,湖蒿日产量20余万斤,最高峰近40万斤,“靠着发展湖蒿,我们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平均增收超3万元。”
眼下,阳新以宝塔村为辐射点,将湖蒿种植延伸至枫林镇、木港镇、太子镇等地,已形成1.2万亩湖蒿种植基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总产值超1.5亿元。
枫林镇花塘村就是受益村庄之一。近年来,花塘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湖蒿种植。
“听说市场前景好,我们这里非常适合种植,大家就都开始尝试。”村民柯尊林回忆。
“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冬季时令蔬菜,这段时间正是湖蒿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候。”阳新鹏飞家庭农场负责人柯常松说,今年不光行情好,产量也不错,每天销量最低都有2000多斤。
湖蒿的畅销不仅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花塘村4个村民小组约30户村民都参与了湖蒿种植,面积达300余亩。
“以前在外务工,离家远,收入也不稳定。现在在合作社干,不仅能照顾到家里,收入还比在外面打工高多了。”在合作社务工的刘大姐笑得合不拢嘴。(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罗元 明月新)
潜江
虾苗抢鲜价更高
一元复始,历经一冬蛰伏的小龙虾在潜江市运粮湖管理区率先活跃起来,虾苗抢“鲜”上市,拉开新一年的丰收序幕。
村民们身着背带下水裤,在稻虾田里取下固定在木桩上的笼结,收起一节节笼。轻轻一抖,笼中的虾苗纷纷落入大盆,活蹦乱跳。“这批虾苗饱满、有活力,品质很好。”水田寒冷刺骨,虾农刘长安却热情高涨,当日,他已成功售出32斤虾苗。“今年行情格外喜人,跟去年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面对这大好行情,不少合作社早早开市。在金晏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收购点热闹非凡。“34.8斤,每斤30元,一共1044元。”合作社负责人宋伟从早上7点起就开始对虾苗进行分拣、称重。
虾农孙松云正用手机仔细记录下重量和金额,方便日后对账、结算。“现在气温低,虾苗供应紧张,价格也高。得赶早开捕,多卖些。”孙松云已连续3天设网捕捞,捕获的虾苗数量逐日递增。
“只要有虾苗,多少我们都收。”宋伟介绍,合作社与周边30户养殖户签订销售合同,加上在抖音等平台积极推广,已积累了一批忠实老客户,不愁销路。自2014年投身虾苗经销行业,从毫无经验到逐渐掌握门道,宋伟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合作社养殖面积已达3000多亩。
“我们从正月初六就开始收购了,来卖虾的有虾农,还有流动虾贩。目前每天大约收购100斤大虾和1500斤虾苗。随着气温回升,收购量还将大幅攀升。”宋伟预估。临近中午,还有几位老客户迫不及待地找他预订虾苗。(记者 苏韵喆 通讯员 刘琼艳)
沙洋
蔬菜产业葱劲足
拔葱、捆绑、清洗、装车……
“今年香葱价格涨到两块钱一斤,往年这时候也就一块钱左右。”晨曦未露,沙洋县拾回桥镇桥河村绿色蔬菜基地,村民陈孔香已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活了近一个小时。
今年55岁的陈孔香种了15亩香葱。她算了一笔经济账:上半年种空心菜,下半年种香葱,香葱亩均产量7000斤,按当前市场价,每亩能赚1万元左右,估摸算下来,仅香葱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
在桥河村,像陈孔香一样种植香葱的村民不在少数。香葱种植不仅为葱农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还让老人和妇女有了“用武之地”。
“一天挣80元很轻松。”平时,村民陈祖凤忙完家里的活就来蔬菜基地务工,一年挣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香葱规模大、质量佳、味道好,众多外地商贩慕名前来收购。来自宜昌的商贩赵园介绍,从父辈起,每年秋冬香葱上市,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来桥河村收购新鲜香葱。
“每天早晨过来,一天大概能收近5000斤,再拉到当阳市销售,‘桥河牌’香葱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桥河村种植香葱已有数十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特色村,全村耕地面积6000余亩,超3000亩种植蔬菜,主要以香葱、空心菜、芹菜为主,每年产业收入达6000万元。
拾回桥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刘彧慜介绍,在桥河村的带动下,周边村庄和社区也开始逐年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逐渐形成以桥河村、东风村、接龙桥社区等为核心的蔬菜产业片区。目前,拾回桥镇蔬菜总面积1.5万亩、总产量8万吨,销售范围覆盖湖北、重庆、四川、湖南等地,销售收入超2亿元。(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王紫优 程微)
郧西
核桃油滴滴生金
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村五组的核桃油深加工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颗颗饱满的核桃经过脱壳、筛选、冷榨等多道工序,精心提炼成一滴滴金黄透亮的核桃油。
“与传统的榨油方式相比,我们的核桃油通过低温萃取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材料的生物活性,易吸收,营养价值也更加丰富,深受市场青睐。”郧西县再创木本油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春艳介绍。
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采购、种植木本油料原材料,并持续引进木本油料深加工机器设备,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核桃油深加工体系,是土门镇最大的木本油料合作社。
“核桃油市场售价每斤80元左右,4斤左右核桃可加工成1斤优质核桃油。投产3年来,合作社生产核桃油约3000斤,年收入达24万元。”
以合作社为龙头,土门镇相继落地加工厂3家,带动发展核桃种植340亩,年产量460余吨。
眼下,核桃油深加工已成为土门镇的一张亮丽名片。除提升核桃附加值外,核桃油深加工项目还让周边村民参与到核桃油的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中来。截至目前,核桃油深加工项目已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年均增收4万余元。
(记者 雷楠 通讯员 李镜 陈国东 杨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