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长江在入鄂第一哨巫峡出口转了一个弯,一路浪花飞溅,温柔奔放,就到了大山大水的峡江画城——千年古县、大美巴东。
巴东,顾名思义是巴山之东,名字阔达而又大气。
《山海经》记:“西南有巴国,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东山水孕育诗和远方,而峡江岸边的摩崖石刻见证爱和文明,20多处古石刻记录了峡江人与长江的爱恨情仇。在长江西陵峡上段巴东北岸上刻“化险为夷”,为乾隆荆南观察使者西蜀李拔题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里长江这条神州的大动脉,经过多次治理,特别是宏伟的三峡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古以来的洪涝侵蚀,并带给了三峡移民子孙万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
“化险为夷”“我示行周”还有“要区天成”“铁岭衍秀”,让过往的船只在巴东留下了道道纤痕,昭示了人间大爱,锻就了团结协作、敢闯敢拼、坚韧不拔、豁达洒脱、海纳百川的巴东纤夫。“浪淘英雄”讴歌的就是巴东船工穿恶浪、闯狂澜、冲激流、过险滩的英雄气概,留下了战天斗地、踏波斩浪、引吭高歌、响彻山河的峡江号子。
巴东长江峡江号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江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峡江的魂魄”“纤夫的灵魂”。清民时期,巴东与秭归、兴山一带的船主结为“楚帮”,船夫和纤夫们长期与险滩恶水搏斗,那高亢雄壮、震耳欲聋、感人肺腑、好似从天上飞下来的一声声“拖,拖,拖起——”“三尺白布四两麻,忙在脚里达扑趴,你不扯它就不得来哒,三尺白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刨沙,只为儿女和爹妈……”喊出了峡江汉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喊出了男人对女人的担当,更喊出了对生命的欢畅。
曾经被誉为“三峡纤夫的活化石”、享高寿的谭邦武,从小跟着祖父和父亲在长江边上放哨、操橹、掌舵。谭邦武闯荡激流险滩80多年,九滩十三峡就像身上的经络,被他驾驭得轻车熟路,80多岁时还能摇橹摆渡、下水救人。老人在世时,最不舍的就是长江纤夫号子:“重庆开头哟,两条哟江呃,上有坛子哦,下有缸呃……”“日积食粮,天地开张,上上下下,顺理成章;日积食粮,天地开张,上上下下,满满堂堂……”江水东流,浪涛滚滚,谭邦武在巴东长江峡江号子历史记忆里就是一个永远的传奇。
过去的巫峡,险峻汹涌、荒野无垠,甚至令峡江人民闻风丧胆。80年代中期,巴东拉开了长江三峡旅游的序章,巫峡口两岸的一草一木、一水一诗、一山一石成了长江岸边最美丽的风景,现在的巫峡成为巴东人的幸福天堂。
前几天,父亲80岁生日和父母55年结婚纪念日,带着二老在县城兜兜转转,曾经当过民办老师的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儿子呀!我们的巴东我们的家现在就是个大景区,家在三峡巴东,可要好好爱她!”望着母亲眼中对家乡的痴迷,我刹那间明白,我一直寻找的都是父母的乡愁和牵挂。
如今,三峡巴东已经成为长江边上最美丽的江城。巫峡口还有神农溪、无源洞、巴人河,这些让山外人向往的风景名胜区,一直在数千年的传说中,在坚如磐石的记忆中,在脍炙人口的诗歌里,在气势磅礴的江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