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董园园、通讯员李伟)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腹地,黄冈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上,4650个绿色光点闪烁,每个光点代表着一个烟花爆竹零售网点。作为农业大市,黄冈凭借一套创新治理体系,连续三年实现烟花爆竹安全事故“零发生”,为高危行业监管提供了新思路。
黄冈有17家批发企业,要保障4650个零售点的安全供应,其中80%网点分散在山区村落,年均流通烟花爆竹约12万吨,传统监管模式难以奏效。黄冈市应急管理局转变思路,不再“一关了之”,而是通过高标准安全硬件改造与智能化管理升级,来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在浠水县星鑫烟花爆竹有限公司仓库,温湿度传感器、热成像监控设备组成防护网。政府提供30%技改补贴,助力企业建成智能化仓储系统。麻城市、武穴市、罗田县等地也对仓库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安全系数。罗田县吉庆烟花爆竹燃放有限公司原仓库不符合现行标准,应急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帮助企业重建,消除安全隐患。
2024年1月,黄梅县应急管理局与公安机关联合查处一起非法储存烟花爆竹案件,涉案900件,金额17.39万元。经法院审理,经营者父子获刑,该案成为应急管理部通报的典型案例。
借此契机,黄冈建立“24小时取证、48小时移送、72小时整改”的行刑衔接快速通道。2024年,多部门常态化联合开展“打非治违”行动60余次,取缔非法经营单位9家,立案处罚30起,刑事拘留3人。
在麻城市龟山镇,“您已进入烟花爆竹安全监督区”的智能语音提示牌随处可见。当地推行“安全积分制”,鼓励村民用手机举报安全隐患,可兑换生活用品,参与培训还能积累信用积分。这种方式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村民从旁观者变为监管者。
黄冈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漆虹表示,安全需要多方共建。从无人机巡查到“安全随手拍”,三年治理实践证明,守住安全底线,既需要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也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