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从野战灶到百廿平战场

退役炊事兵刘伟襄阳巷战煮乡愁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黄艳平 通讯员 陈伯承

襄阳城的星光尚未褪尽,管家巷“桥头陈家面馆”的灯光已亮起。

“腱子肉纹理清晰,牛杂黏膜完整,按压后没有水分,不是冷冻肉,今天的食材过关。”每日清晨,38岁的刘伟一如既往仔细查验着商家送来的牛肉。

这位曾在原南京军区某部服役五年的老兵,在炊事班的特殊经历,让他在烟熏火燎中练就“蒙眼辨肉”的本领。

指尖按压肉质的弹性,鼻尖轻嗅新鲜程度,双目如炬扫描检疫标识……这套标准化验收流程,他从部队延续至今。将军事素养融入市井烟火,采购清单按“战备物资”标准分类,牛肉面的调料严格按照比例调配。

2005年,18岁的刘伟攥着征兵通知书走入军营。在部队期间,他多次获得“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称号,参加野战军集团专业比武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从炮兵到炊事员,他将青春锻造成钢。

2010年退役后,刘伟带着部队里学到的技能回到家乡襄阳创业。初次开张的面馆遭遇拆迁,他就在风吹日晒中摆摊卖锅盔。军人的韧性让他越挫越勇,2023年他加盟经营“桥头陈家面馆”,选址襄城区新晋网红打卡地管家巷。

“当年保障一百人左右的伙食不出差错,现在更要让每位食客吃得安心。”走进面馆的后厨,刀具排列整齐,生熟食材分开存放,消毒柜每天对碗筷进行消毒……

“牛肉要用新鲜的牛腱肉,必须选自黄牛,熬汤的牛骨需经8小时文火淬炼。”曾有供货商试图用冻肉充数,被刘伟发现后当场揭穿并退货。

很多顾客吃过一次就成了常客。“这家的牛肉面汤浓肉烂,面条筋道,牛肉味地道,老板给的量也多。”

军营文化的浸润,让面馆成为城市温暖的歇脚处。雨夜为拾荒老人送锅盔,夏天给环卫工人送西瓜、绿豆汤,听闻襄州区张家集镇有农户萝卜滞销,立马自掏腰包购买2万斤萝卜在社区免费发放……

“咱当兵的人,阵地可以换,作风不能丢。”如今,这120平方米的面馆成了刘伟的新阵地。

--> 2025-02-26 从野战灶到百廿平战场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06211.html 1 退役炊事兵刘伟襄阳巷战煮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