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高秆作物,边际优势突出。大豆是矮生作物,受光空间大。一起种,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4月,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马宗岭村春意正浓,150多位村民围在田埂听课,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正高级农艺师邓红军现场讲解“一亩地如何长出两亩粮”。
近年来,夷陵区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探索高效种植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一地双收”便是其中之一。2023年以来,夷陵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先后引进11个紧凑型玉米品种、12个耐荫大豆品种,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创新试验,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组合。
2025年,5000亩省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落户夷陵区马宗岭村。当地通过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田间指导,确保“种得下、管得好、收得上”,预计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两行玉米、四行大豆,想要高产,玉米的穗肥必须施足,大豆在分枝期和花期分两次适量喷施烯效唑。”邓红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种植技术的核心要点。
在农业大镇鸦鹊岭镇,一地双收的理念延伸至橘园里。
白河村的幼龄橘园里,绿油油的小麦在标准化柑橘树行间里蓬勃生长。宜昌畅欣农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伟指着橘园算了笔账:“柑橘要3至5年才能丰产,套种小麦每亩地不仅节省200元—300元的人工除草费用,还可以多收600斤—700斤小麦,额外增收千元。”
金和村嘉馥农业生态农场内,翠绿诱人的黄瓜挂满藤蔓,宝石般的小西红柿惹人欢喜,沼液管道如血脉般在地下延伸,调配好的沼液直达果蔬根部。农场技术总工赵秀卓介绍,农场坚持发展“猪—沼—菜”种养生态循环,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通过发酵形成沼液,调配后进入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秸秆随沼渣发酵后返到田里作底肥,沼气则作为能源使用。
一年四季土地不闲。在夷陵,套种模式迅速成片,传统橘园“只投入不产出”的困局被打破。目前,全区推广橘园套种粮食8000余亩。
(记者 梅雯倩 通讯员 谢小青 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