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杨邹 李广儒 张玮
阅读提示
4月17日,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在“中国最美乡村”保康县格栏坪村启幕。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带的保康县通过实施茶叶产业“首链”工程,构建起完整的三产融合体系,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全县近五分之一人口的茶农就业增收。
保康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百强县,相继获评“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殊荣,现已成为湖北茶叶主产区和襄阳高香茶核心产区,走出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育良方 绿叶化金叶
清晨的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里,竹篓的沙沙声此起彼伏。茶农手指翻飞,嫩绿的芽尖转眼就铺满篮底。
“以前守着老法子种茶,产量低卖不上价。”茶场负责人王召均说,“现在茶叶长得好、卖得俏,归功于有机种植。”
2019年,王召均的茶园被纳入首批“湖北省生态茶园建设示范项目”,改变从此开始:不施化肥农药,改用饼肥和生物菌肥养地。工人们挖深沟改良土壤,用诱虫板替代杀虫剂。经改造,1200亩茶园获有机认证,有机品质的茶叶已出口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在保康九皇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正给茶园“加餐”:每亩茶园追施150公斤黄豆面和150公斤氮元素。“这样补氮,茶叶更香。”负责人展示检测报告,氨基酸含量达到了3.99%,茶叶内质提高了30%。
两峪乡的茶农更有妙招:把奶粉厂废料和农家肥混合发酵,既处理了垃圾,又省下了肥料钱,茶叶品质甚至还超过了欧盟优质农产品检测标准。
全县以保茶集团为龙头,将38家茶企拧成一股绳,统一打响“保康红”“保康毛尖”区域公共品牌。
保康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杨先强算着账:“全县已有1.5万亩茶园拿到欧盟有机认证,计划到2030年有机茶面积超30%,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
转身闯世界 出海成爆款
4月14日,保康县万寿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茶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赶制100吨出口塔吉克斯坦的绿茶。
公司董事长郭大友轻捻新茶:“过去我们只制作一季春茶,夏茶和秋茶都被白白浪费掉了。”
这位从事茶叶生产20多年的老茶人,2022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出口资质,与一家武汉企业联手成立保康鑫农茶业有限公司,建成精制车间专攻俄罗斯、中亚市场。今年,公司已出口绿茶430吨、红茶100吨,创汇400余万元。
而在位于城关镇的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茶叶正经历神奇变身——通过蒸煮、萃取等工艺,转化为浓香的茶叶原萃液。“这些‘茶叶精华’每吨价值超10万元,订单已经排到了6月。”公司市场经理刘志安展示着即将发往东南亚的茶粉产品。
近年来,保康县推行“链长制”培育茶产业,扶持已具备产业基础和出口渠道的企业,现已拥有40余家百吨级现代化茶厂、1500台智能加工设备矩阵和名优茶精制、茶叶素萃取、出口茶加工三大生产线。
4家具备出口资质的茶企,年创汇2500万美元,带动茶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杨先强表示,保康县正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让每片叶子都释放最大价值。
青峦化景区 碧叶生财源
晨雾轻笼的官山世外茶源,平均海拔700米的山峦间,万顷茶田如碧浪翻涌。
这座距离保康县城仅3公里的生态茶园,3年内接连斩获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国家级生态农场与最佳旅居康养目的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书写着绿叶生金的传奇。
“我们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茶园负责人秦小丽说,昔日单一的茶叶生产基地,已蜕变为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旅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茶旅综合体。
在保康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格栏坪村,茶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1100吨年产量、7000万元产值的数字背后,是8家标准化农家乐、300万元旅游收入的增值密码。
这段时间,店垭镇锅厂村徐记茶厂的春茶抢“鲜”上市,茶厂负责人彭宏霞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巡视茶园。
茶园面积有300多亩,年产干茶100多吨,年产值80万元。彭宏霞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娘子”,还是抖音短视频达人。她将茶园美景制作成精美短视频,吸引各地网友前来采风打卡。
今年,锅厂村对茶园道路进行全面刷黑,配套建设120平方米观景台,同时铺设电缆线和光缆设施,配备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茶园风情。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保康县正以全域旅游思维重塑茶产业版图。全县积极整合资金,以茶叶重点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元素,茶文化旅游活动高潮迭起,茶旅融合示范基地、茶文化主题民宿等文旅康养新业态在大山深处不断涌现。
空气中浮动的茶香,正化作保康经济跃升的密码,不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