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李云 阮班明
“跳马!跳马!他那车都压到咽喉了……”
早饭后,谷城县城关镇安家岗农村幸福院门前,棋盘边早围了七八个脑袋,大伙七嘴八舌支招,缺了角的“将”字在阳光下泛着油光。
吃得健康营养、住得安心舒适、活动丰富多彩,这样的老年生活,在谷城变得愈发常见。
谷城县委书记、县长涂世平表示,近年来,谷城县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擦亮“颐养谷城”服务品牌,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安享幸福晚年生活。
政府给力
专业呵护特困供养老人
5月8日,大雨瓢泼。来到谷城县福利院时,正赶上老人们的手指操活动时间。活动室里,23位老人在护理员的带领下,活动手指关节。
坐在最前排的是院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钟守国,90岁高龄的他,衣着整洁,皮鞋锃亮,利索地摇晃手指。
“院里现在住着76位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老人,平均年龄在76岁左右。”院长邹园园对院内老人的情况如数家珍。
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享受免费专业的照料,还能发挥兴趣特长,欢度晚年。
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传来,循着声音找到035房间,84岁的刘振兴大爷正眯着眼拉《赛马》,不远处的柜子上还挂着一支竹笛。
“以前就爱好音乐,现在更是有地方发挥了,这些乐器都是院里买的。”老人笑得见牙不见眼。“现在生活好了,我还能在院里搞创作,今年过年前还写了首《孤寡老人当福老》呢。”
刘振兴创作的诗词、歌曲,有些被复印张贴在了印有“谷城县福利院老人作品展示”字样的白板上,而更多地则是被院方精心收纳进一本厚厚的文件夹,放在老人的衣柜里。
住在隔壁栋的老人黄大会吃过午饭后,也被这边的动静吸引过来。他从上衣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十几张用透明胶贴好的手抄歌词,然后饱含深情地献上一曲《洪湖水浪打浪》。
不仅关注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福利院在专业护理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院里有专业护理人员12人,24小时有人值班。”邹园园说。
每位老人床头,都配备有智能呼叫铃。护理员赵国香轻轻按下按钮,不远处值班室的显示器立刻显示出对应的床位信息,同时播放出清脆的铃声。
智能化设备的普及离不开资金保障,这份安心来自政府购买服务的精准投入。谷城县民政局每年拿出55%的福彩公益金,为失能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给半失能老人发放护理补贴。
最新数据显示,谷城县60岁及以上老人超12万人。截至目前,已建成养老机构16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11个、床位数5054张,全县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2张。
村级发力
因地制宜开启互助养老
大片郁郁葱葱的树苗里夹杂着不知名的野花,山坡上的景观亭尖儿顶着片云。
沿着蜿蜒的村道来到石花镇巩家湾村,一座青砖灰瓦的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映入眼帘。
推门走进活动室,十几位老人围坐一起,投影幕布上《乡村爱情》电视剧正演到热闹处。
“原先,这里是老的知青点,已经闲置多年了。”巩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世军说,去年,村里将这里改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7个标准间的休息室收拾得很敞亮,隔壁的食堂里,当天的轮班厨师——村党支部副书记吴玉林正在清点食材:茄子、豆角是刚从村民菜园里摘的,肉是直接从村里养猪户家买的。
“节假日游客多,房间还能当民宿,赚的钱全贴补食堂!”刘世军一脸笑意。
为有效提升村级养老服务质量,近年来,谷城县持续开展农村幸福院、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像巩家湾村这类村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利用本村闲置房屋进行改扩建。但各村条件不同、需求不同,如何找到符合实际的建设模式?
连续走访了几个村庄,记者找到答案。
翻过几个山头,藏在山坳里的石花镇铁庙沟村,情况更为特殊。这个村,1226名常住人口里有362位老人,其中空巢、孤寡老人占了大半。
2017年,115位住在山上的老人易地搬迁至山下,生活条件改善不少,可吃饭、看病又成了难题。
次年,铁庙沟村农村幸福院选址易迁点附近,以解决老人们的生活难题。
铁庙沟村党支部书记黄成龙回忆,最初幸福院的食堂只做午餐,每天三四个人来吃。“2018年刚建院时,很多东西都是东拼西凑的。”
“每天中午都有四菜一汤,两荤两素,60岁以上老人只需要4元。”村民刘金荣自愿接过幸福院“大厨”一角,风雨无阻地包揽老人们的一日三餐,而她的工资是由热心企业湖北石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
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村(社区)贴一点、居民出一点,是谷城全县农村幸福院和农村互助照料中心的常见运营模式。
“县里给政策,老人一天三顿只用掏个10元成本价;村委会投资15万元,添置了电视、棋牌桌、健身器材等;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和协调下,又有了这些理疗器材。”黄成龙细数着每项政策、每笔投入,除了幸福院工作人员的工资有企业保障,谷城县襄农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还每月送来免费的新鲜时令蔬菜。
同样是建设农村幸福院,石花镇将军山村则采用了另一种模式。“村里将幸福院建在了村委会,一来面积够大,二来配套的农家书屋、活动室都能供老人使用。”将军山村党支部书记倪雪锋介绍。
近年来,谷城县坚持因地制宜,利用闲置房屋改建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构建起“政策输血—企业供血—服务造血—爱心活血”四位一体的农村互助养老体系,破解了农村互助养老持续化运营的难题。
“每个村的条件不同、村情也不同,农村幸福院的建设还得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谷城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厚建坦言,“只要受老人欢迎,能吸引更多老人在这活动、吃饭,这种模式就是合适的。”
社会合力
创新模式建设15分钟服务圈
在谷城县的社区里,一种名为“福里1+N”的居家养老模式正悄然兴起。
这种模式以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社区(小区)养老服务驿站,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域、大众普惠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早上9点出头,城关镇福里1号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小院的长椅上,早早坐满了老人,他们手上戴有不同颜色的橡胶手环。
“这些手环就像是老人的身份证一样。”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毅轻扫上面的二维码,老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亲属联系方式甚至历史疾病都一目了然。“90岁以上是绿色手环,能免费吃饭;80岁以上是蓝色,每月政府补贴50元;橙色手环是自费的。”
每天,福里各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都热闹非凡。“每天大概有300多人会来这吃饭,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热情周到。切细的苋菜碎末,绵滑的蒸水蛋,以及与酸菜充分拌和剁碎的五花肉丁,老人围坐在一起,享用这一顿营养丰富、口味多样的餐食,欢声笑语一片。
不仅如此,福里居家养老服务还贴心地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配送范围覆盖站点3公里以内,15分钟送达,确保老人能够及时吃上热乎的饭菜。
在城内社区独居的李书荣奶奶,便是这一配送服务的受益者之一。每天中午11点半左右,福里1号的工作人员便会准时将午饭送到她的家中。
在距离福里1号十几分钟车程的福里7号的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各类订单信息实时呈现。“除了提供日常的照料服务,护理人员和志愿者还能提供上门助餐、助医、助行、助洁、助急、助乐以及日常护理等‘六助一护’的全方位服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只需通过12349养老服务热线点单,服务中心就会迅速派单,实现服务的高效对接。
如果说福里居家养老模式是谷城社会化养老的“毛细血管”,那么颐瑞园养老护理中心则是“心脏”。
作为全省第二批特困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试点单位,颐瑞园养老护理中心与中医院合作共建,实现“公建医营、医养结合”的创新模式。
在康养区,公寓式套间内设施齐全,适老化改造设计充分考虑老人需求;在治疗区,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为失能半失能老年患者提供全天候医疗护理服务。
“为确保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县里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政府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为养老服务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陈厚建介绍,同步建立的长效评估机制,督促着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