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下,江水拍打着长江嘉鱼段“几”字弯处加固后的大堤。堤内,98年大洪水后的移民新村小楼沿着村道整齐排列,门墙上挂着感恩牌,山墙上绘满一幅幅抗洪主题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风家训各有不同,但“感党恩,怀英烈,勇传承,强中堡”的12个字遒劲有力、规格统一,与墙上抗洪主题彩绘交相辉映,讲述着这个“抗洪英雄村”的沧桑巨变。
“轻视钱财注重仁义。”村民马永顶的中堡副食店就建在98抗洪文化广场边,门墙上的感恩牌见证着这个家庭的特殊际遇。1998年那场溃口,让他家3间瓦房和10亩即将收获的庄稼化为乌有。
如今,两层移民安置房里的一楼成了副食店,他和同为残疾人的妻子稳定经营,每人每月还有300元低保按时发放,家里的承包地流转给田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稳定收入800元。
“开小卖部主要是想方便邻里,赚不赚钱都是次要的。”去年,马永顶被评为村湾的“便民服务户”。
98抗洪文化广场上,时针永久定格在晚上8:01——1998年8月1日的溃口时刻。
“当年我们白天扛沙包,晚上巡大堤,亲眼看见解放军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61岁的金玉明指着自家“光荣军属户”牌子讲述:小儿子受解放军感召参军入党,复员后在武汉创业;政府补贴新建宽8米、进深10米的安置房,一楼仓库加门店,非常宽敞。
“每年春节,我都会到附近的抗洪烈士纪念园给19名烈士‘拜年’。”说话间,金玉明谱写的歌谣从村头广播里传出:“高楼坐落在道路两旁,树下的花草散发着芳香……”
穿过绘满抗洪图景的英雄路,36岁的6组组长童浩正在350亩蔬菜基地里忙碌:“我的老三组经济合作社吸纳68户村民为社员,每亩给村民800元流转费,去年劳务支出36万元。”
1998年洪水冲毁他家瓦房时,9岁的他紧紧抓住解放军抛来的救生圈,长大后他远赴新疆喀什参军,退伍后毅然返乡建设家乡。童浩说:“当年党员、军人带村民找生路,今天我要带领村民试种反季节甜玉米、西兰花奔富路。”
现任中堡村湾党支部书记的沈祥和是1998年抗洪突击队里的一员,他的工作日志里记载着中堡村蜕变轨迹:国家投入巨资帮中堡村实施土地平整,400多户移民安置房整齐排列;田友蔬菜合作社统购统销,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万元。
“当年溃口夺走19名解放军亲人的生命,如今加固41.5公里堤防,新建双益泵站流量提升到7.44立方米/秒,排灌顺畅了许多。”抚摸着高建成烈士的墓碑,沈祥和哽咽着表态:“党总支领办的田友合作社让土地亩产值翻了3倍,我们要把抗洪精神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
夜幕降临,不远处新建长江大桥施工现场的灯火与村民广场舞的旋律交相辉映,家家户户门墙上的感恩牌熠熠生辉。
(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谢燕子 龙钰 程钰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