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陈启真 陈醇
清晨八点半,咸宁农商行桂花支行客户经理孟丹骑着电动车熟练地在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的青石巷中穿梭,车后座的公文包里装着扫码牌、宣传单和新账本。
“孟经理,这儿能再加个扫码牌吗?上周差点把灯笼挤掉。”老桥农庄的徐老板指着游客熙攘的转角说。孟丹仰头打量,“就装这儿,伸手就能扫。”话音未落,她的笔记本上已勾勒出精准的点位图。
刘家桥村,这座拥有明清古建筑的“楚天民俗第一村”,在2023年迎来蜕变。咸宁农商行开始对刘家桥村进行整村授信,并向其投放20万元专项贷款,村容村貌顿时焕然一新:20家商户门前铜匾古色古香;《产业兴旺》壁画让斑驳砖墙“活”起来;夜晚的廊桥倒映水中、美不胜收,抖音点赞突破10万+,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桂花支行行长郑瑾的笔记本里记录着一组关键数据:到2025年,整村授信实现全覆盖;村民人均年收入提升至2.4万元,较2023年增长34%;70%商户的流动资金与农商行信贷相关;1500万元整村授信,实现户均5万元全覆盖。
周末的古廊桥畔,秀嫂饭店人声鼎沸。老板刘秀英是整村授信的首批信用户,她回忆道:“2023年拿到5万元授信时,店里只能摆6张桌子。”如今,小店已扩建成三进院落。刘秀英翻开账本:“去年端午流水是贷款前的3倍,还雇了6个村民!”
“扫出来的是贷款攻略,正合用。”游客王女士正在扫码展架前领取“金融知识红包”。展板背面,金融村官孟丹的24小时热线随时待命。
暮色漫过廊桥,孟丹的电动车驶离石板路。灯笼渐次亮起,水面倒映着古桥新貌,恰似金融“桥梁”连接起的共富图景。
咸宁农商行行长熊精干说:“我们搭的是‘金融桥’,连的是‘民心路’。”截至目前,该行通过“整村授信+村银共建”模式,推出12种特色信贷产品,累计投放涉农贷款66.13亿元,助力咸宁10个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刘家桥的故事,正在鄂南大地上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