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吴仙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会被游记文章里那些被文字定格的美景深深打动。对此,笔者致力于引导学生解锁游记写作的“三维密码”,让他们在习作过程中感知,游记不是对游玩行程的简单罗列,而是用文字重现旅途的魔法。
一、梳理“游踪线”,用脚步串起独特风景
优秀的游记需要清晰的游览线索,犹如金线串起散落的珍珠。写游记文章,要遵循“移步换景”的古训,按照“期待→发现→惊喜→回味”的情感脉络串联景点。例如游玩西湖,可以从写断桥远眺时的期待开始,再写三潭印月倒影的奇幻,再写荷叶间野鸭嬉戏带来的惊喜,最后写长椅上回味“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这条精心设计的“游踪线”,完美避开了“进门先看到……再看到……”形式的参观报告。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从“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起笔,到“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收尾,正是游踪设计的典范。
二、激活“感官网”,让文字绘就鲜活画卷
描写景物,需要调动全身感官。比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之前,我重点解读了“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等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用眼睛捕捉颜色、用耳朵聆听声音、用身体感受温度的写作技巧。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巧妙运用通感修辞代替平铺直叙的描写,激活“感官网”。比如,学生在习作中将乡间晨雾比作“冰镇过的轻纱”,把袅袅炊烟写成“白色的火把”。甚至把枣阳的酸浆面写成“醇厚的酱香裹着碱面的清爽,在舌尖炸开夏天的味蕾”。
三、注入“情感流”,让文字成为心灵独白
游记最动人之处,在于作者与风景的独特对话。比如,登岳阳楼,可思“先天下之忧而忧”;观蚂蚁搬家,可悟“团结之力”……
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从“我的震撼”“我的困惑”“我的发现”勇敢表达游记时的感受,并用迁移的方法,将文化元素自然融入文中。如在组织参观枣阳市黄火青红色文化园时,鼓励学生联想“革命烈士当年是否展望过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等。
汪曾祺先生曾说:“写好游记的秘诀,在于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诗人的心灵感受生活。”优秀的游记如蒲公英,扎根现实,又能让想象飞扬。当文字注入心跳,长城砖缝的小草、故宫檐角的脊兽、江南雨巷的丁香,都会成为通往广阔世界的密道。这便是游记写作的密码——将一次平凡的郊游,淬炼成永恒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