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苏韵喆
2025年初夏,全国小龙虾产业在价格波动中浮沉之时,“中国虾都”潜江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交易中心电子屏上的价格曲线平稳延伸,虾农手机里的行情数据持续刷新盈利预期,加工厂冷库中万吨级原料虾有序流转。
这里不仅率先稳住了价格基本盘,更交出了一份“全链增收”的答卷:虾农亩均纯收入达2292元,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年交易量突破百亿元;48家企业满负荷运转,年处理能力80万吨;市场端1—5月小龙虾整体均价同比上涨8%。
这背后,是一场历时十年、以产业化思维重构农业价值链的深层变革。
过去收虾靠经验,现在看指数行军
6月27日清晨5点,潜江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内灯火通明。魏氏水产档口,工人们正将统货小龙虾按规格分拣。
“今日统货收购价每斤15元,分拣后出货价小青11元、中青16元、大青21元,炮头虾量少价高,主供高端餐饮市场。”负责人魏晓涛点开手机上“虾谷链”小程序,全国30个主要市场的实时价格、历史走势一目了然。
“虾谷链”后台潜网集团数据团队正校准着8时30分即将发布的全国小龙虾价格指数。
“我们在主产区和消费城市设了30多个信息点,”潜江小龙虾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涛指着大屏,“养殖户可以按指数走势规律调整捕捞时间和数量,加工厂也能据此规划收储——数据成了新农具。”
“跟着指数走,养得安心、卖得放心。”潜江市玉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李辉对此深有体会,他从事小龙虾养殖已有7年时间,拥有50亩虾稻田。
去年开始,李辉转型“四季有虾”冬虾模式——8月15日所有水稻收割后,开始整田、上水、栽草,9月中旬投苗,12月小龙虾上市,一直卖到过年;由于冬天小龙虾活动量不大,早春还有得卖,今年从3月7号开始卖早苗和早春大虾,到5月中旬结束销售。
小龙虾属于季节性食材,通常在春夏之交盛产,每年价格都会呈现“V”字形走势——春季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下跌,因为产量从开年后会逐渐升高;一段时间过后,又会随着产量的下滑而回升。
“行情波动在所难免,但卖得巧比养得好更重要。新模式投入也少。”李辉说,现在,不仅能节省饲料费用,而且早春温度不高,虾塘不容易发病,还能节省动保费用,利润比去年提升了两成。
这种数据驱动的经营方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粗放。“指数既是市场的晴雨表,又是稳定器。下雨天货少价涨,节假日消费需求高,本质上还是供需决定价格。”潜网集团综合办主任郭颂说。
过去调货靠车轮抢收,现在凭物流稳供
“生鲜农产品最怕滞销,但在潜江,没有一只活虾会被剩下。”何涛的底气来自完善的产业链布局。
2025年,通过14小时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交易中心的小龙虾可直达600多个城市,北至漠河,南到三亚,横跨4800公里。
曾经,活虾运输制约着潜江小龙虾走向全国。2016年,潜网集团兴建小龙虾交易中心,又称“中国虾谷”。
从仅有30个档口、覆盖117个城市,到2025年拥有7个交易区、660家商户,年交易量突破百亿元,这里实现了从“区域市场”到“全国枢纽”的蜕变。
与交易中心同步“拔地而起”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已发展成集公路运输、航空货运、市区配送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物流公司。
市场端的灵活调货能力与加工端的兜底收购形成互补。潜江市48家加工企业年处理能力达80万吨,以收购小中青为主,与交易中心侧重中青以上规格的流通体系完美衔接。
“我见证了小龙虾产业井喷式发展,从高峰期日销一两万斤,到今年高峰突破7万斤,如今量大了,价格波动反而更小了。”肖和水产负责人肖康健说,今年小虾贵、大虾相对便宜,说明老百姓更追求性价比了。他的档口既与4000亩虾稻田合作,也收零散养殖户的货,通过分拣分级满足多样化需求,小规格虾进加工厂,大青直供高端餐饮。
过去养虾靠天吃饭,现在用协同经营
“花3000元就能认领200平方米虾稻田当上‘地主’……”白鹭湖管理区冉集四队的80后小伙聂良慧在直播间吆喝不断,销售自己的虾稻田,向网友介绍“共享虾稻”生态农业新模式。
不远处的塘边,几名90后虾农架起5台摄像头直播卖虾。“溶氧低于4mg/L自动报警,手机能远程增氧。”他们展示着抖音直播记录:塘口直发虾价比批发市场高30%。
潜江市绿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继伟是位从2012年开始养虾的“老把式”,目前拥有504亩养殖基地。今年3月开始,他的稻田虾上市,以中青虾为主,亩产量跟去年基本持平。
“要想提升收入,模式要不断创新,再加上市场数据修正经验。”宋继伟说,去年他已将70%的养殖面积转为池塘精养,大幅提升错峰养殖的面积。
近年来,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坚持每年举办多期公益培训班,并去田间地头回访指导,推广规范养殖技术、共享市场数据,探索协作新模式。
“现在的农户既要懂行情、算周期,还要与时俱进、学新模式,真正从生产者变身为经营者。”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工作人员蒋强说。
“生在潜江,又有虾谷和加工厂兜底,放心大胆干就行!”魏晓涛总结道。
潜江市5月报告显示,今年1—5月,小青、中青、大青均价同比分别增长18.3%、9.9%、7.3%。炮头虾价格虽降9.1%,但其交易量往往仅占全年交易总量的5%。94.7万亩养殖田中,中小规格虾占主力,价格普涨让多数虾农受益。
5月19—21日,潜江市组织4个调研组深入每个重点养殖乡镇,开展2024—2025年虾农收入情况调研。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21日虾农平均纯收入为2292元/亩,平均支出为1778元/亩,2024年全年虾农平均纯收入为2206元/亩,平均支出为1829元/亩,截至2025年5月中旬,在不计算6月的情况下,今年虾农平均收入水平已高于2024年全年平均水平。
“价格不再是击鼓传花的游戏,而是变成可预期的确定性收益。”郭颂说,稳定性背后是潜江正在用产业化思维重构生产关系,用数字化工具激活要素流动,最终让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成为确定性红利的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