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占林涛 可叙 通讯员 李杰 付延峰
夏日清晨,竹溪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的观景台上,茶垄层叠如绿浪翻涌,数十名游客架起相机记录云海茶乡的壮美风光。
凭借“戏曲活化+康养旅居+乡村运营”,竹溪从“秦巴秘境”逐渐成为“武当山—神农架—西安”黄金旅游圈的重要节点。
2024年,这座人口不足40万的山城交出亮眼答卷:旅游接待1643.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7.41%;旅游综合收入101.86亿元,增速领跑十堰市。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锚定“湖北旅游、武当突破、竹溪融入”战略定位,主动融入“神武峡”文旅主轴,紧扣十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在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眼里,一幅聚焦旅游全季全域全时发展,争创3个4A级、5个3A级景区,加快培育文旅百亿级支柱产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的蓝图徐徐展开。
汇湾兴茶旅
“一叶茶香”全链绽放
骄阳下的汇湾茶园里,溜口村党支部书记赵华银望着穿梭的采茶机满脸笑意:“茶叶是我们的饭碗。村里6000多亩茶园,大家靠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拿薪金。我这400亩茶园,每年能带动100多村民就近就业。”
作为“中国贡茶特色小镇”,汇湾镇拥有2000年种茶史与1700年贡茶史。全镇7.5万亩茶园分布于19个专业村,52家合作社、35个生产车间协同发力,2024年产量达50万斤,创造产值约2.3亿元。当地坚持“茶叶立镇”,推行统一种植、标准、技术、管理、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模式,推动茶园有机化种植、机械化采摘与智慧化管理,建成2万亩生态茶园和1.2万亩5G智慧茶园示范基地。同时,整合茶企资源,建强“产业链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条,打造贡茶产业发展共同体。
茶旅融合让茶园变身乐园。游客手持“茶旅护照”,在茶山栈道打卡、在茶叶加工车间体验制茶、在贡茶汇客厅品茶。当地连续两年举办茶王争霸赛,培育200余名茶叶人才;乡村旅游音乐嘉年华、全县茶山自行车邀请赛等活动吸引八方来客,500余名骑手在茶香赛道竞速,实现“茶旅+体旅”融合。此外,竹林茶吧、茶香小厨、水上乐园等配套设施完备,冬季“围炉煮茶”更成为热门体验。
如今,汇湾正从单一茶叶种植向“茶种植—茶加工—茶文旅—茶康养”全产业链迈进,小小茶叶逐步成为富民强镇的“金叶子”。
武陵不夜城
非遗升腾烟火气
晨光初绽,东门老街率先苏醒。青石板路上20余家早餐铺热气蒸腾,竹溪蒸盆、碗儿糕等非遗美食构成“舌尖上的非遗矩阵”。
暮色降临,武陵不夜城化身全国首个戏曲主题沉浸式街区,成为非遗赋能夜经济的典范。2400盏灯笼亮起,身着戏服的NPC热情相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二黄胡琴悠扬,沉浸式情景剧《武陵梨园情》精彩上演。飞檐、幌子、路灯皆融入戏曲元素,水秀剧场以科技赋能非遗,带来震撼体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开街后,不夜城人气持续火爆,夜间消费占比达70%。“以前家门口哪有这么热闹,现在不夜城天天像过节。孩子成了忠实观众,放学就嚷着来看戏。看着各地游客,打心底里自豪。”竹溪人唐小丽带着儿子乐在其中。
融入红色元素的《武陵梨园情》单日最高接待17.5万人次,登上人民网春节直播,入选2025年《为祖国守岁(非遗中国年)》全省唯一直播现场。“单看是戏,连看成剧,非遗文化实现完美蝶变。”山二黄剧团团长华云介绍,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山二黄,是湖北9大稀有剧种之一,被誉为“汉剧之母”。《武陵梨园情》四季版本精心编排了28个演出节点,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
从东门老街的烟火早餐,到不夜城的戏曲夜色,148项非遗绘就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画卷。竹溪县文旅局局长喻泉源介绍,全县以文化为魂,推进“竹溪有戏”IP打造、景区提质、康养建设与乡村焕新四大工程,构建“白天观山水、夜晚赏大戏、四季品康养”的全时体验。
战国楚长城
遗迹活化富乡民
在蒋家堰镇关垭子村,300米夯土楚长城横亘鄂陕边界。作为早于秦长城400年的历史遗迹,以黄土、石灰、糯米混合杨桃藤汁夯筑,历经岁月仍坚实矗立。关垭古长城景区负责人危勇介绍:“这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站在这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陕西游客周红脚踏两省界碑,轻抚箭孔感叹。在景区,游客可化身楚将、秦使,通过运粮草、破密信等任务沉浸式体验战国风云。
穿过长城隘口便是楚文化展示街区,鄂西北夯土民居搭配楚国凤纹门窗,传统与现代交融。在“芈月山庄”,游客可换装着汉服聆听“宣太后”讲述治国理政的故事。
景区采用“政府+强村公司+市场”模式,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自主经营12家以销售当地农副产品为主的店铺、8家农家乐。自去年国庆节开放后,月均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户均增收1.2万元。实景剧《芈月出关》融合乐舞与戍边场景,带动景区二次消费增长45%,形成“文化引流—消费转化”闭环。
水坪大石门
“三变”催生“三赢”
在水坪镇大石门村,刚放暑假的吴慧在姐姐的陪伴下走进树屋营地。吴慧兴奋地触摸着用古树搭建的秋千,感慨道:“以前想玩只能去大城市,如今在我们竹溪就能体验到各式各样的特色项目,老家变化太大了。”这个曾因年轻人外流而沉寂的村落,如今凭借“三变改革”逆袭成为热门旅游地。
大石门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让沉睡资源焕发新生。300亩闲置苗木基地变身林下乐园、树屋营地;40亩山场与20亩荒芜沼泽开发成山地飞车、玻璃水滑和水上乐园;5500平方米闲置商铺改造为数字科技体验馆和仙暇酒楼。政府800万元资金撬动企业投资2265万元,与村集体成立总投资5000万元的运营公司,村集体占股54.7%,企业占股45.3%。同时,村集体资源资产量化评估后分配股份,301户村民户户持股,52名特殊困难群体额外获赠股份,168户村民以257亩闲置土地入股,实现全民参与。
自今年1月运营以来,景区已接待游客22.6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按照占股比例,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超100万元。周边农户抓住机遇,开办6家农家乐、5家手工作坊和20余家家庭农场。村民不仅能入股分红、就近就业,还能自主创业,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如今的大石门村,融合丛林穿越、萌宠喂养、手工制作的林下乐园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康养小院里,非遗体验也深受老年人喜爱,真正实现了企业盈利、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多方共赢。
记者手记
文化IP需要当代转译
当文化成为城市的呼吸,文明便自然生长。
在竹溪县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际,我来到了这座因“茂林修竹,溪流纵横”得名的小城。
以往采访县域文旅项目,常遇到“硬件惊艳、软件乏力”的境况。但竹溪深知,文化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而应流淌在晨起的蒸盆香气中,闪烁在夜市的灯笼光影间。关垭子村的楚长城剧本游设计尤其令人称道:当陕西游客身着楚服破译密信时,战国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成了可触摸的时空隧道。在大石门村,村民闲置的老屋变成树屋营地后,不再需要离乡打工。这种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环,正是竹溪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
当前,湖北正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竹溪的实践为“大武当”文旅圈提供了重要支撑。期待更多县域能从竹溪经验中汲取灵感,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让文化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占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