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钱我们要提前取出来。”近日下午,张师傅、王阿姨夫妻俩匆匆来到监利农商行汪桥支行,将一张“整存整取”的定期存单推进柜台。
柜员小张查看系统发现:该存单金额近10万元,距离到期日仅3个月。“是家里有急事吗?提前支取要损失2000多元的利息。”
话音刚落,张师傅压低声音说:“不是家里事。有个老乡来电话,说在外地出了大事,让我们把钱转给他救急。”
救急?小张立刻警觉,连忙追问。谁料,二人连“老乡”姓甚名谁、出了什么事都不清楚,只反复念叨着“电话里催得急”。
这场景与上周反诈培训会上播放的案例如出一辙:模糊的求助理由、急促的转账要求、对细节的刻意回避。
“您二位先别急。”小张按下暂停键,对里间道,“晏经理,麻烦您来一下。”
晏经理走过来,特意把反诈宣传折页放在了茶几上,指尖轻点“冒充熟人诈骗”的案例图片:“上个月,李大姐就是接到‘表弟’电话,说车祸急需手术费,转完钱才发现对方是骗子。”
王阿姨紧紧盯着折页上的警示标语,突然倒吸一口凉气:“对了!他昨晚打电话时背景特别吵,问他在哪儿就说‘别管那么多’,还不让我们跟儿子商量。”
张师傅猛地拍了下大腿:“难怪他卡号是外地的。我们俩刚才急昏了头,差点把养老钱都搭进去。”
晏经理把反诈指南塞进他们手里:“以后遇到这种事,先给子女打个电话,或者来网点问问。”
老两口攥着存单,连连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