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宣恩美食街交一元钱就可以摆摊一整天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江车 通讯员 陈绪开

夜幕降临,宣恩贡水河畔华灯璀璨,风情街夜市熙熙攘攘。

“阿姨,给我们送7碗甜酒西瓜,多放点冰。”在觥筹交错中,小吃摊主汪华珍第一时间筛选到了她想听到的消息。

不到8分钟,游客徐前进和家人们便拿到了冰镇甜酒西瓜,他赶紧喝了一大口,夏日的炎热和吃完烤活鱼的油腻感瞬间被冲散。

3年前,56岁的汪华珍还像候鸟般在城管巡查的缝隙间迁徙。那时装甜酒的塑料桶要随时盖紧,西瓜得藏在三轮车夹层,听见示警声就得推车疾走。如今,她只需要每天缴纳1元钱,便可在最热闹的美食街上支起摊位,见了城管也会笑着打声招呼。

汪华珍摊位不远处便是一元摊的服务公告牌,上面写着管理制度:在便民摊点经营的商户,需在一元摊位取票处扫码支付1元取票,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在划定的黄线内摆摊,经营中不允许有明火,晚上必须收摊并清理摊边卫生。

“交纳1元钱摊位费,相当于与城市管理部门签订了1天协议。”宣恩县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大队负责人胡斌介绍,摊主们要服从管理,城管也会给摊主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到的钱汇总后会通过县慈善总会帮助生活特别困难的摊主。

在贡水路,常能看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太太。她叫张彩云,是长潭河侗族乡人,年近七旬,因病行动不便,在这里摆摊售卖手工鞋垫。

为帮扶特殊群体就业,宣恩县城市管理执法局联合县残联、商会打造“梦想市集”,为30余户困难家庭提供免费摊位。如今,这个日均客流超2000人次的市集,已成为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

随着宣恩旅游的爆火,一元摊也成为许多年轻人初次创业的好帮手。

李凤明本在深圳一家国企工作,借鉴武汉爆火的“蒜鸟”,设计制作了一些宣恩本地方言的文创玩偶,10余万元的房租和装修费用让想创业的李凤明产生了动摇。一直在宣恩生活的母亲将一元摊的情况告诉他后,他才继续向代工厂订货,委托其母开始摆摊售卖,没想到产品出乎意料地火爆。

“节假日一个摊位每天可以卖2000多元,平时也可以卖400元左右。”借助一元摊,李凤明的产品得以低成本面向市场,收到良好的反馈,他也从深圳辞职回家,全身心投入到文创产品事业。

“除了探索人性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我们也在空间上想办法。”胡斌说,一元摊有常规摊位150余个,旅游高峰期可扩展至300个左右,但县城能容纳摊位的地方终究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摆摊,空间压力成为一元摊最大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每逢小长假,一元摊的县外经营者超过80个。

晚上10点半,汪华珍卖掉最后两碗甜酒西瓜,用自带的扫帚将摊位周边收拾干净,和临近的摊主们招呼一声,推着车向家走去。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国家4A级景区里,数百个“汪华珍”正在把生活酿成甜酒,那些曾被视为“城市皱纹”的街边摊,变成了仙山贡水旅游区一道道升腾着的人间烟火气。

记者 手记

300多个摊位,800余人直接就业,1000余万元间接增收——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安稳。从“东躲西藏”的流动摊贩到“持证上岗”的“正规军”,身份的转变不仅带来经营安全感,更唤醒了商户的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卫生、规范经营行为,昔日令城管头疼的“脏乱差”,在良性引导下变成了城市文明的加分项。

1元钱,更彰显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优先安置残疾人、困难家庭,政策设计中处处可见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当轮椅上的老人能安稳售卖手工艺品,当陪读家长有了灵活收入来源,民生保障便从大政策落地为小确幸。

1元钱,在宣恩不再是简单的货币符号,而是城市治理智慧的具象化表达。它见证了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和民生关怀,彰显了从秩序到活力的价值重构。宣恩的实践证明,城市治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应用题。当每个小摊位都能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这样的城市,才真正拥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样的烟火气,才是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江车)

--> 2025-07-12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0136.html 1 宣恩美食街交一元钱就可以摆摊一整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