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童金健 吕志海
“你看,114亩水面,租给邻村养殖能人李国梁,每年租金1.9万元,租期从2019年到2025年,11.4万元租金已一次性交清。”
炎炎夏日,赤壁市赵李桥镇蓼坪村村民王有月,在手机上熟练打开“湖北省农村三资监管平台”群众端小程序,轻点屏幕,为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展示村里黄沙里水库租赁信息。
王有月指尖的透明与安心,来自赤壁市深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改革。这场持续一年多的覆盖全域、融合制度与科技的深度变革,让赤壁农村资源增量,资产增值,村集体家底更厚实了。
“清查出来的‘三资’增量,粗略统计已经超过了1亿元。” 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方高柏亮出一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赤壁市结合城中村“三清四建”专项行动,共发现问题1713个,追责问责252人,修订完善制度92个;追缴资金157.77万元,收回集体资源316亩、资产300平方米;摸清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约16.93亿元(较清查前增8254.3万元)、资源总面积约32.7万亩(增5.2万亩);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资产资源出租(发包)收入达2256.98万元。
人查+技查 数字身份证锁定三资
“资产资源底数不清,则流失难防。加强‘三资’监管,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抓手。”方高柏介绍,2024年初赤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市纪委监委全程监督,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专班后,一场覆盖全市16个乡镇(街道、园、区)的攻坚行动迅速铺开,建立起“市级统筹、乡镇联动、村级落实”的三级责任“铁三角”。200余个专项工作组、30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创新“人查+技查”双轨模式,向“糊涂账”宣战。
人的力量——
屋场夜话,灯火通明。3000余名镇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核查大军,带着老账本、皮尺,跋山涉水,逐村逐组“过筛子”。汗水滴落处,是集体资产的真实轮廓。
“这块集体鱼塘承包费明显低于市场价!”“这片‘四荒地’边界有争议,得重新丈量!”在茶乡赵李桥镇羊楼洞村,村民老王和核查组一起,复核一片茶园的边界。“以前村干部说了算,现在大家一起查,心里更踏实。”
技的精准——
第三方技术团队进驻,卫星高清影像图、土地确权矢量数据成为火眼金睛,精准定位林地、耕地边界,将模糊的权属争议地块均一一图解矢量化。
“过去人工丈量误差大,还可能瞒报。现在‘以图查地’‘以图管地’,地界清清楚楚,想藏也藏不住。”指着屏幕上构建出的全市资产、资源“一张图”,技术负责人余忠强侃侃而谈。
最终,全市共清查核实资产12606条、资源12185条。这些数据,连同3万余张现场图片、2000余份经济合同,全量录入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为集体资产资源办上了独一无二、可追溯核查的“数字身份证”。
智慧大脑监管 钱袋子晒在阳光下
有了“数字身份证”,如何让监管真正活起来、硬起来?赤壁推动监管平台从“数据仓库”升级为“智慧大脑”。
预警闭环堵漏洞。平台自动扫描,一旦发现合同超期、账实不符等异常,立即“亮红灯”。今年4月,平台预警显示赤马港街道某村一处集体门店租赁合同超期且租金畸低,街道纪工委迅速介入核查,启动“政策引导+法律调解”程序,最终协商变更合同,让租金回归合理水平。
“类似这样的预警,已发出446条,均实现‘预警—核查—整改—反馈’闭环处置。”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经管局局长宋军介绍。
线上运行控流程。“小微权力清单”嵌入平台,财务收支、资产处置、小型工程等关键业务实现线上办理、全程监督。“现在手机拍照上传报账,流程透明,省心省力。”村级报账员频频点赞。
目前,全市187个村(社区)和16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平台独立记账7532笔,村集体资产完成线上流转交易206宗、金额5400.31万元;线上审批小型工程项目604个、合同额3050.46万元——阳光操作大大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
如何避免“线上光鲜,线下照旧”?赤壁打出组合拳: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抽测数据,市纪委监委专项督查直击“中梗阻”。“平台数据必须和实际业务同频共振,搞数字形式主义必被追责。”市纪委监委相关同志态度鲜明。
与此同时,平台数据向村民开放,手机一点就能查,屋场会、公示栏同步公开,监督“天网”无处不在。
沉睡家底盘活 村兴民富可期
监管的最终目的,是盘活资源,惠及于民。
法律是准绳。依据《民法典》,对超过20年的租赁合同,超过部分一律无效,依法废止重签;对性质模糊的承包合同,引导规范为租赁合同。
法律之外,也有温度与智慧。赤壁创新“三调联动”机制:剩余期限长的合同,说服调增租金;显失公平的合同,启动司法程序;符合条件的资源,纳入平台阳光竞价。
在赵李桥镇,一纸签订于20年前、租金极低的茶园承包合同成为老大难。面对年限虽长但签订时合规的合同,镇专班没有一刀切,而是认真启动政策引导,多次上门与承包户协商,最终达成“阶梯递增租金”的补签协议,村集体年增收数万元。“既依法依规,又考虑历史,给了缓冲期,我们也能接受。”承包户坦言。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协商补签协议提高租金的合同有57份,增收70多万元;通过法律调解或协商变更显失公平合同23份,涉及金额120余万元。
清出来的资产资源,根据类型及分布精准施策:资源富集村发展生态种植(养殖)、林下经济,鼓励整理开发村集体空闲地和“四荒地”;资产聚集村则盘活闲置办公用房、学校、厂房等低效物业,打造优质产业载体。
与市级国企赤壁市两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平台对接后,这些资产资源转化为看得见的收益: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140.6万元,资产资源出租(发包)收入就占七成以上。
赵李桥镇党委副书记刘勇民介绍,通过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全镇一产推广规模化绿色茶园种植;二产建设500亩青砖茶产业园,创新茶饮产品;三产丰富羊楼洞古镇业态,近三年游客量突破2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羊楼洞新街5万方文旅综合体正加紧建设,预计新增旅游床位700张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