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李星咏
“真没想到,信用也能变现金!”枣阳市刘升镇油坊村,农户胡大海点开手机里的贷款到账提醒,难掩激动。
就在几天前,他还在为没有资金升级果园滴灌系统而发愁。胡大海承包了2000余亩林场,主要种植柰李和黄桃。柰李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土地流转、果苗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处处都要用钱。
“传统贷款要抵押物,我们种地的哪有?”胡大海的困境折射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同难题。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湖北省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办法》发布,依托信贷直通车平台打造全省统一“两农”融资信用平台,通过数据增信和财政增信,将农户信用、经营流水、果园挂果面积等经营指标纳入评分,转化为可融资的“硬资本”。
作为试点银行,枣阳农商行迅速组建服务专班,对胡大海的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和经营流水测算,仅用3个工作日便发放了200万元纯信用贷款。
胡大海成为全市首批“两农”信用价值贷受益者。他算了笔账:200万元可新建500亩果园滴灌系统,带动周边15户农户年增收4万元。
“同样是信用贷款,‘两农’信用价值贷额度是普通产品的2到3倍,还不用找担保公司。”枣阳农商行刘升支行客户经理傅磊说。
类似的故事也在熊集镇红土村上演。养殖户李治中承包了300多亩鱼塘,年初因扩大养殖规模急需大笔资金购买饲料,却苦于农村资产权属难以确认,贷款受限。“饲料成本占60%以上,晚一天囤货就多一分风险。”
全市“两农”信用价值贷试点推广会召开后,枣阳农商行熊集支行服务专班主动上门,依托信用评价模型和经营数据测算,为李治中提供了100万元无抵押授信额度。
6月6日,贷款直达账户,全流程仅用时3天。“这笔钱让我及时囤了饲料,预计亩产能提升15%。”李治中笑得合不拢嘴。
在枣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信用正成为珍贵的“无形资产”。截至6月底,枣阳农商行已通过“两农”信用价值贷为255户农民、农村经济组织授信,发放贷款3871万元。
“两农”信用价值贷的突破,在于构建了“信用评价+金融服务+产业扶持”的闭环体系。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抵押的依赖,简化了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间。
枣阳农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还结合整村授信、普惠金融等举措,派驻176名金融村官深入550余个村组,建成整村授信“示范村”495个,覆盖率达90.15%。
枣阳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晋锐表示,将继续深化“两农”信用价值贷应用,推动更多农户实现“信用变资金、资金促生产、生产增效益”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