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评论员 杜宇慧
近日,清晨六点的济南南部山区,76岁徐继美坐上K121路公交,准备到城中村帮儿媳妇售卖20斤杏子。这条连接16个村子的公交线,孙茂新开了十年。他说:“乘客群里喊一嗓‘师傅等等’,我就会习惯性慢一脚。”
方向盘边的孙师傅,心里装着16个村的“家长里短”。谁家孩子上几年级、谁家杏子熟了,他都记得。因此惠民公交得以扎根泥土,满足人们生活中“被看见”的渴望。据报道,K121路80%左右的乘客都是免费乘车,若算经济账,可能“不划算”,但乡亲们的笑脸所代表的“民生账”,在乡村振兴中璨若珍宝。
在全国,不乏“有温度”的公共服务:武汉的J202路串起30多个村落;浙江瑞安的111路、112路每天6点前为菜农增设3个班次;贵州贵阳的525路为菜篮、货物预留分层支架。这些“笨办法”让公交承载起更多的社会功能,联通人心,成为各地共有的暖心减速带。
司机靠着个体奉献,让惠民公交跑下去。为保障“离不开的公交”长久运行,则需争取每一分力量都精准灌溉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十四五”以来,湖北省支持853个县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议着眼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类似举措,让车轮长久转出共生力、让好服务细水长流。
十年间,村道从3米拓宽到4米,变的是路,不变的是“等一分钟”的默契。这份真诚带着热乎气,活跃于城乡道路,在中国的“毛细血管”里长久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