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李慧敏
压榨、浸出、精炼、包装……
湖北荆品油脂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生产线上,上半年收购的近2万吨高油酸油菜籽正高效转化为高品质食用油,预计8月中旬全部下线供应全国。
“今年的销售额预计能达到3亿元。”公司董事长龙雨竹介绍,公司成立不到5年,现已拥有20万吨年加工原料能力,满负荷生产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成为全国高油酸油菜产业领军企业。
荆品油脂的快速发展,是当地油菜产业的折射镜。今年,荆门市高油酸油菜夏收面积达50万亩,产量7.75万吨,均为全国市(州)最高。“荆门高油酸菜籽油”区域公用品牌经湖北省品牌建设促进会认定,品牌价值达127.55亿元。
保持高油酸油菜产业良好发展势头,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擦亮农产品品牌。荆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荆门当前“三农”的工作重心,就是围绕提升农业综合实力,奋力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荆门力量。
破题原料外流
7万余吨菜籽就地加工 品牌菜籽油身价翻番
荆品油脂公司产品展示厅内,“农谷壹号”和“荆喜”牌高油酸菜籽油整齐摆放。
“曾有消费者反映,用了我们的油,炒菜时油烟很少,怀疑是假油。”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笑道,高油酸菜籽油抗氧化能力强,烹饪时油烟少,带来了极佳的下厨体验。
高油酸菜籽油好处不止于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教授介绍,高油酸油菜的油酸含量可达到72%—85%,对降低胆固醇、降血脂作用明显。
沙洋是荆门油菜产量最大的县,其中高油酸油菜23万亩,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市)第一。年产高油酸油菜籽3万吨左右,为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健康油。
过去,沙洋优质油菜籽大量销往四川、湖南等菜籽油食用大省,成为当地食用油加工企业的原料。为鼓励高油酸油菜籽就地加工转化,沙洋连续多年对高油酸油菜籽收购给予补贴,并协调银行对收购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实现高油酸油菜籽统一收购加工。
政策支持下,荆品油脂、鸿翰科技、环星油脂等本地加工企业纷纷崛起,各自推出多个高油酸菜籽油品牌,走向全国市场。
“现在‘农谷一号’两斤礼盒装高油酸菜籽油,卖100多元一提,远销北上广。”荆品油脂公司财务总监杨成志介绍,公司生产的5升装高油酸菜籽油,比普通菜籽油产品价格高出近一倍,销量却持续攀高。
沙洋经验推而广之,荆门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奖补、贴息等方式支持发展高油酸油菜产业。在全省率先将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的50%,用于高油酸油菜统一供种和技术推广。同时,近几年累计投入9832万元用于品牌宣传,持续做强“荆门高油酸菜籽油”区域公用品牌。
如今,全市7万余吨高油酸油菜籽均实现自主加工,转化为品牌商品畅销全国。
企业方阵、院士团队双核驱动
5万农户融入产业共享红利
荆门市掇刀区,民峰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检验区,检验员正在对今年收购的新鲜油菜籽进行检测。
“我们采用快检仪器检测油酸含量,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公司董事长邓明丰介绍,在确保水分、芥酸等指标合格后,才能开始加工原料。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民峰油脂公司年加工能力10万吨,其“荆花”牌高油酸菜籽油荣获“中国十佳粮油优质特色产品”。
目前,除荆品油脂、民峰油脂外,荆门累计培育规上油脂加工企业8家,其中2家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全市规上企业年收购加工高油酸高含油量油菜籽3.54万吨,食用油脂加工企业实现销售29.2亿元。
产业茂盛的生命力离不开科研的支持,油菜品种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长期以来,荆门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推”合作关系。策划实施了“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条件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培育并筛选推广优良品种。
目前,荆门联合培育和引进推广高油酸油菜品种9个,还参与建成高油酸油菜杂交制种基地5000亩,亲本繁育大棚及配套设施50亩,每年可生产高油酸油菜种子60余万斤。
今年,傅廷栋院士团队联合培育高产高抗高油酸新品种“华油杂320”,油酸含量77%、含油量49%,2025年田间实收测产228公斤/亩,较原有高油酸油菜品种单产提高近50公斤。
“亩产越来越高,收益也眼看着上涨。”沙洋县李市镇种植户李平今年大丰收,加上每斤菜籽政府补3毛3,企业补3毛3,每亩能增收300元。
自2022年以来,荆品油脂公司向农户支付高油酸油菜籽加价补贴近4000万元。民峰油脂对质量合格的高油酸油菜籽以高于市场价0.33元/斤的标准收购,去年,公司订单收回符合高油酸含量标准的高油酸油菜籽3000多吨。
产业规模日渐强大、科研水平日益提升以及政策的逐步倾斜,荆门农业生产者尽享高油酸油菜种植带来的福利。目前,通过多个油脂企业构建的“企业+科研+基地+合作社(村)+农户”的产业利益连接模式,已实现联农带农5万户。
新闻多一度
高油酸油菜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是荆门市整体农业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侧面。
除“高油酸菜籽油”,在市级统筹下实施的“六个一”工程(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一棵菜),还培育出“京山桥米”“荆门风干鸡”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720亿元。
荆门现拥有8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全省第2,是湖北省粮油重点产业链实施主体,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油酸油菜的产业化开发。2024年,荆门市粮食总产量59亿斤,增产5700万斤,增量居全省第1,农业产业正逐步从产品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
聚焦聚力发展规模特色优质农业,荆门市正构建“基地+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冷链流通、科技和金融等配套服务+品牌”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价值链,推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实现高质高效发展和区域竞争力全面提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