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6日

以种苗思维为乡村聚才

黄敏

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地铺展,离不开人才这支灵动“画笔”。在陕西临潼,新农人刘妙妍和团队通过打造田间直播基地,把乡村“土货”卖向了全国;在江西婺源篁岭村,返乡青年与村民共同开发“民宿盲盒”“古村剧本杀”,把乡村游玩出了新花样……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乡村振兴中一个重要命题:如何让人才真正在乡村破土扎根。

人才是第一资源,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和速度。但在当前,部分乡村引才仍然面临着“引而难留、留而难融”的困境:政策补贴定时“浇灌”,虽然带来了短期刺激,但青年人才却像被移植到花盆里的苗木——既接触不到真实的产业“土壤”,也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种苗”思维重构引才逻辑,以“给种子配土壤”的智慧,构建“土壤适配、养分供给、生态循环”的培育体系,让青年与乡村在双向适配中实现共生长。

庄稼人都知道,农作物只有熬过“蹲苗”这一关,才能旺盛生长。同样,青年人才就像田间的幼苗,必须扎深根、坐稳苗,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向上生长。从这方面来看,乡村引才就要跳出“移植”模式,转向“筑巢引凤”的生态营造。

而“种苗”思维恰恰强调的就是“共生逻辑”:将人才视为乡村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匹配资源禀赋、设计成长路径、构建价值闭环,实现人才与乡村的有机融合。当青年在参与乡村建设中获得能力提升与价值认同,乡村也因人才注入获得创新动能,二者形成正向循环。

要把“种苗”思维落到实处,少不了制度保障的“阳光雨露”。一方面,需要建立“容错试错”的机制,允许青年人才在探索中修正方向;一方面完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股权分红、技术入股等方式让人才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还应强化“文化认同”,以民俗活动等载体增强情感联结,真正让人才获得“看得见”的成长、“摸得着”的回报。

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需要千万株“青春之苗”拔节生长。当专业与产业同频、成长与价值共振、政策与生态共舞,乡村必然成为青年“向下扎根有底气、向上生长有天地”的沃土。当每一株“青春之苗”都能在乡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也会更加枝繁叶茂。

(转自《陕西农村报》2025年7月23日06版)

--> 2025-07-26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1528.html 1 以种苗思维为乡村聚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