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朱庙村,新修的矩形渠在夕阳下泛着金色光泽,渠水流入碧绿的稻田。
“以前大家靠天吃饭,旱季只能盼着下雨。”朱庙村党支部书记毛志峰苦笑道,村东部有1600亩农田,距离最近的漳河水库三干渠,也有14公里,即使送水来,也是杯水车薪。
2024年秋收后,掇刀区农业农村局决定在朱庙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包括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升级等工程。
一番改造,打通了“水动脉”。从天空俯瞰,7500米的矩形渠精确切割田野,把零散田块重组为标准化网格。
“我们像拼积木一样,把1600亩零碎的田块重新规整,97口堰塘清了淤,新修4座泵站、改建1座泵站。”施工负责人苏杭介绍,通过新修的泵站,村民们利用矩形渠,将丰水期的盈余导入自家堰塘,实现错峰蓄水,每亩田灌溉成本至少节省了15至20元。
“矩形渠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接缝处理严密,实现零渗漏。”掇刀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负责人李明介绍,矩形渠垂直的侧壁设计,能抗住收割机等大型农机的挤压,还能节省15%—20%的耕地面积。
“现在不用担心灌溉了,管口一拧就能轻松搞定。”村民陈平感叹。(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张文 何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