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平
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的枇杷熟了一茬又一茬。今年又是丰收年,金黄的枇杷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玲珑喜人。
隐水村到处都是枇杷,房前屋后、坡头垄旁,有农户散种,有合作社连片种植;有本土老品种,也有杂交新品种;既有新果树,也有老果树。
我家尚存一棵近百年的老枇杷树,这是一棵有故事的枇杷树。
上世纪30年代初,祖父栽了几棵枇杷树。这些枇杷树正值壮旺期,一棵能采摘一两担,可换回一些收入维持生计。那一年正是枇杷黄熟的时节,忽然间来了一支队伍,他们分别驻扎在大墈和隐水村。祖父担心,枇杷若是被这些当兵的摘了,这一年的收入就泡汤了。于是他打着火把来到枇杷林,走近一看,他大吃一惊:枇杷树下躺满了嘴唇干裂、疲惫不堪的士兵,他们席地而睡,枇杷却一个未摘。
祖父这才知道这支部队是红八团,即红三师的主力团,红三师便是后来红十七军的主力师,是叶金波的队伍。“真是一支好队伍!难怪不动群众一针一线。”祖父从内心发出感叹。
他摘了满满一担枇杷送到红八团驻地给红军战士们尝尝。“这哪能成!”红八团坚决不收,但祖父一定要送,他咧着嘴,笑着说:“咱们的枇杷树,最懂穷苦人的心。尝尝吧,甜着呢!”
一担枇杷一片心,凸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后来,祖父将这些枇杷树取名红枇杷,并要求家人好生呵护它,等再碰到红军时一定请他们吃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