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生
一位涉农大学校长在2025年毕业季寄语学子时说:要像农民那样思考、那样做事。在很多人瞧不起农民,鄙视农民的思维和做事方式,称他们“小农意识”的习惯认知下,一个大学校长能这样公开要求,实属难能可贵。
但我始终觉得,做农业农村工作,做到“像农民”只是第一步,一定要把自己“代入”农民,只有在自己“是农民”时产生的想法,才会基本接近“真农民”的思维,你这个“是农民”才能与“真农民”心思相通。
一
“像农民”也好,“是农民”也罢,首先要了解“真农民”为什么那样思考、做事。
对农民来说,把日子过好是最大的期待,能不能把日子过好,又是最大的焦虑。这种期待和焦虑,浓缩起来就是生存的不确定性。
农业就是一个依赖天时的不确定行业,从一粒种子落地开始,不确定性就始终紧跟农时,能不能发芽?长势怎样?肥料行不行?水够不够?旱了涝了怎么办?灌浆好不好?粒重如何?虫子害不害?收成稳不稳?价格行不行?
种植业如此,养殖业呢?要考虑各种成本、各种风险,粮食价格、饲料价格,甚至石油价格的风吹草动,都会传导到一个养殖户的账本上;风刮来的尘土,空中落下的鸟粪,人带进的气味,都会让养殖户心惊肉跳。能不能挣钱要看各种运气,不确定性如影随形。
出门打工呢?按说埋头干活就行了,但年底能不能拿到工资?工头会不会克扣?都不好说。
即使方方面面都运气好,收成好,养殖好,打工好,但还担心明年还有没有这么好?孩子学习能不能好?孩子大了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娶媳妇难不难?打工也好,种地也罢,是不是还是像自己一样?老人身体别出什么事吧?不会得治不好的病吧?
不想了,想那么多也没啥用,还是到时候再说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农民的生活看天时,看地利,看人和。农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是在长期的生存重压下自然形成的,一个在“不确定是最大确定”环境下的生存者,他的思维一定是建立在如何破解不确定上,或者说,如何在不确定的缝隙中,营造自己的小确幸。这些年来,农民得益于国家帮扶,公共服务开始向农村延伸,基本生活条件跟上一辈比,确实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漫长的时间曲线上,这一历史变迁还不能马上改变农民的思维,农民将较长时期沉浸在过往的思维方式之中,生存的焦虑和不确定感还将延续,甚至不定期地起伏。
二
明白了农民生存的不确定,就找到了打开农民思维大门的钥匙。
因为不确定,所以农民重利。重利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个负面词汇,过去也更多用来形容商人。但对一个每天一睁眼就要为生存焦虑的人来说,重利是基本操作。活着就要谋利,谋利是为了活着。为了活着,为了稍稍活得好一点,重利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别看农民一分钱都是好的,给点钱就给干活,那是农民觉得,只有钱最值钱,只有力气最不值钱。如果这个利不要,那个利放弃,那自己还有什么利?靠什么活?因为农民的利本来就很微薄,所以,格外在乎小利就成为思维常态。农民重利,不是贪婪,不是小气,无关格局,无关品性,它是生存的顽强抵抗,是生命的勉力求生。我们不但不应该鄙视农民的这一点,我们还要钦佩农民的意志和智慧,在那么不确定的生存状态下,是如何靠双手和头脑维持了自己和家庭生存的确定?
因为不确定,所以农民务实。跟农民打交道,不要跟他云山雾罩,也不要跟他谈大道理,只跟他谈实惠即可。革命时,跟农民谈“打土豪,分田地”,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建设时,跟农民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农民建设的干劲就上来了;改革时,跟农民讲“缴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改革的勇气就出来了;新时代,跟农民提“两不愁三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民脱贫和振兴的内在力量就醒来了。正是因为农民触目的都是不确定,所以农民特别渴望确定。那什么是确定的呢?只有实在的是确定的。什么是实在的呢?金灿灿的粮食、白花花的银子,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对!就是东西!对他生存有益的具体东西,包括能换来东西的东西!对农民来说,实在的东西最实在,实在的人最实在。空口白牙,天花乱坠,又不当吃、不当喝,又换不来东西,有什么用?
因为不确定,所以农民看眼前。只有到手的才是自己的,今天的一块钱,胜过明天的一百块。看起来是农民短视,目光短浅,把眼前利看得太重了,缺少长期思维。甚至认为,这种农民思维,是农民富不起来的原因之一。这就如炒股一样,确实,做短线,进进出出,挣点小钱不够交手续费的,哪如做长线能挣大钱。理是这个理,但你有没有考虑到明天会不会跌?与其提心吊胆明天一开市就赔本,不如把今天的小盈利装进口袋。这就是农民的小确幸,也确实是农民应对不确定的一种确定实操。眼前有利要抓紧,免得明天一场空。所以,农民的看似短浅,实在是应对无常的妙法。把抓得住的今天牢牢抓住,隔着一个夜的明天,则可能是虚幻,因为无边无际的夜里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只有抓得住的才是自己的。这是农民与自然、与历史几千年磨合下的智慧与方法。
因为不确定,所以农民谨慎。不可以在未知的情况下,贸然作决定。也因为农民经受了更多无常和沧桑,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个性。这不是性格弱点,也不是思维短板,这只是在极端条件下的自保,是一种对生命责任的敬畏。于国家,这是老成谋国;于家庭,这是当家本分;于个人,这是谋定后动。任何时候,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最重要,所有的谨慎都是在面对风险时的自然反应。对一个资源微薄的农民来说,身系全家生存,作决定就不能光想着好处,而忘记危险就在利益身边,一不小心就是生存危机。敢不谨慎?古人讲“君子问凶不问吉”就是这个道理,避险是生存一大要务。说农民胆小,那是你不在农民所处之境。
农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都根植于农民的生存环境。农民的所思所想所行,都是为了与环境斗争、妥协、和谐,其最终目的是生存。生存为大,其他的都是形式。
三
但是,农民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做事特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用一成不变的办法能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那这问题也就不是真问题,更不是难题了。实际上,农民面对的生存不确定,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办法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它必须用动态调整的方法予以应对。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对农民的认识固化僵化,我们就很有可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我们自以为对农民认识很透彻,甚至有时候还处处体现自己对农民的思维方式很包容。但这包容是什么?其潜台词就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虽然不符合现代思维,是与我们不在一个维度的思维,但我们愿意降维理解他们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短板,愿意接纳并帮助他们解决短板。我想,很多人都可能这么认为,只是不说而已。表现出来就是呼吁理解,呼吁包容,呼吁适应,甚至提出要消解、提升农民的思维,让农民思维升维到我们的所谓现代思维。
其实,农民的思维与我们的现代思维本无高下之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农民的思维适合农民的生存实际,对农民来说,就是最好的思维。当然,有朝一日,农民的生存环境变了,不用你说,不用你催,农民的思维一定也会因时而变、应势而动,但这是变维,不是升维。起码在现在,对那种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的降维傲慢,农民不会不厚道地嘲笑,但内心一定是不接受的。
而这所谓的降维,并不真的是降维。
农民的思维并不是单一和线性的,它是一个动态均衡的统一体,甚至是矛盾斗争协调的集合体。农民固然重利,但有时候又特别轻利,在人情面前,利益不算什么;在尊严面前,利益可以放弃;在道义面前,利益可以奉献。农民肯定务实,但农民也不是没有梦想,农民也做发财梦,做子孙梦,美好的愿景也能激发他做梦的勇气。农民确实重视眼前,但农民对长远也是有期待,也是有谋划,历史上哪个农民不日思夜想耕种更多的土地?哪个农民父母不千方百计为子女发展着想?又有哪个农民家庭不想方设法谋划家族更好的未来?农民习惯谨慎,但农民也敢闯敢试,为了生存,该改变必改变,革命、建设、改革、振兴,一路走来,每一个重大关口,必有农民;每一次坚毅抉择,还是农民。
农民的思维不是落后,不是短板,它是随着环境变迁而不断调整的思维,恰是一种更科学、更可持续的思维,也更是一种经受时间考验、对其本体实用的思维。
四
摈弃降维傲慢,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农民思维,才能“像农民那样思考、做事”。
如何做到呢?回到开头那句话,一定要“代入”。只有把自己当作农民,想象自己就是农民,住在农村,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当家人,你不再每月有工资,一天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将来老了也没有退休金。你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要考虑一家人吃饭、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还有今后的儿女婚事、老人的大限、亲戚朋友的人情往来。还有地怎么种、牲畜怎么养?去哪儿打工?房子盖不盖?厕所改不改?村里修路钱出不出?等等这些,不仅仅这些,还有一切不确定的未知问题,都是一个农民当家人的老问题、新问题。你必须像一个高性能计算机一样拿出一个最好的应对方案,用最少的开支办好最多的事。当然,你还要在社会上做人,做一个乡里乡亲都认可的体面人,这又不仅仅是钱和利益的事,但这一样考验你的思维。这才是你作为一个农民该有的思维。
像农民那样思考、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但绝知此事要躬行。行不行?行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