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支架式教学在习作中的运用

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教师 黄玉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常显露畏难情绪,缺乏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引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思路与实践路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本文系统阐述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多元化写前支架,点燃写作内驱力

写前准备直接决定学生的习作起点。教师需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写作能力,有针对性地搭建多元支架,通过图画再现激活直观感知、情境模拟唤醒真实体验、问题导引拓展思维边界、小组交流激发表达冲动,引导学生将零散信息系统化编码,明确写作主题与核心内容。这一阶段的支架不仅能化解学生的写作焦虑,更能深度激发其写作兴趣与创作热情。

以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呈现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世界的斑斓多彩;接着,抛出开放性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植物?”“这株植物有什么独特之处?”鼓励学生用个性化语言描述;最后,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分享观察感受,引导用思维导图梳理要点、提取写作关键信息。

二、设置结构性写作支架,培养条理与逻辑

结构是内容表达的骨架。教师可提供明确的篇章结构支架(如开头、发展、结尾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内容层次;结合具体写作任务设计简易句段模板,帮助学生掌控叙事节奏与逻辑线索。通过递进式支架的搭建,让学生既能言之有物,又能言之有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连贯自然。

在《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写作指导中,教师可分步搭建文章框架:将内容划分为“准备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发现—总结感受”四个部分,为每个部分配备简单句型提示供学生补充完善;强调段间逻辑关系,引导运用“先”“然后”“最后”等连接词;同时提供范文供学生参考,明确实验步骤的叙述顺序与结果呈现方式。通过这样的结构性支架,学生能快速掌握有条理写作的方法,显著提升文章的逻辑性与清晰度。

三、巧用评价性反馈支架,提升自我监控能力

评价是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教师需科学设计评价工具,构建涵盖内容完整性、语言优美度、结构规范性的多维反馈支架,借助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审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形成批判性反思能力。通过参照评价标准明确修改方向,鼓励学生自主优化习作,逐步实现写作的自主化与精细化。

点评《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教师可设计针对性评价表,包含“人物细节描写”“语言准确流畅度”“结构完整合理性”等维度。在同伴互评中,引导学生具体指出优点——“你的描述生动传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物的性格”,同时精准提出改进建议——“若增加动作细节描写,人物会更鲜活”。学生通过对照评价表反思习作,在修改中不断提升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写作质量。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通过构建多元化写前支架、结构性写作支架与评价性反馈支架,形成完整的教学支持体系,既能有效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兴趣,更能系统培养其写作能力与思维品质。未来教学中,还需探索支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 2025-08-02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2119.html 1 支架式教学在习作中的运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