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城乡报记者 许怡彬
夏日申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的“魔幻森林”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耐高温食用菌新品种猪肚菇,正依托林下栽培模式,在温润的环境中悄然生长。
这一成果不仅为夏季市民的“菜篮子”增添珍稀食材,更突破性地解决了上海林下经济高温季“断档”难题。
破解高温季“林下无菇”
众所周知,菌菇喜阴。为填补夏季“林下无菇”的空白,市农科院于海龙研究员团队选育出适合夏季生长的耐高温食用菌品种——猪肚菇。猪肚菇菌肉兼具竹笋的清脆与猪肚的滑腻而得名,是我国珍稀食用菌。
“我们发现猪肚菇在温度达到23℃以上才能出菇,夏季林下的温热湿润环境,恰恰适合它繁殖出菇。”于海龙介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团队遇到了不少困境。一开始,团队在覆土时将菌包挨在一起,结果菌丝生长时所产生的热量将菌体灼热烧伤,于是团队逐一调整,试验出最适宜生长的距离。团队为菌包们支起简易拱棚,不仅能挡风遮雨,还能在少雨的时候保持土壤水分……科研团队反复调整方案,最终在无数次试错中发现最佳方案。
十年攻关突破种质瓶颈
林下应用场景试验成功,并非偶然。于海龙研究员团队自2014年起启动攻坚,累计收集全国10余省份40余份种质资源,完成猪肚菇全基因组组装与种质鉴定,制定农业行业标准,选育出猪肚菇新品种“申蕈1号”“申蕈2号”。
团队还研究发现,其子实体菌盖中氨基酸含量为干物质的17%左右,其中亮氨酸、异亮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5%,较一般食用菌更高。
开展林下种菇是食用菌生态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林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可明显提高菌菇质量,且菌渣还林还可促进林木的生长,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循环。
科企合作激活林下经济
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科企合作的有力推动。2023年起,市农科院、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村民委员会三方合作,在东庄村“蘑幻森林”基地开展林下高温食用菌品种筛选和示范工作。
“引进猪肚菇品种,基地实现‘四季有菇采’。”看着游客们抱着脸盘大的猪肚菇争相合影留念,苏慧敏兴奋地说。
目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猪肚菇品种,已辐射浙江衢州、山东济宁等地,并落地越南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展现出强劲的技术输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