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天鹅镇江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吕志峰
2018年底,面对村民的期盼,我放下在武汉经营十年的事业,回到家乡应城市天鹅镇江河村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当时的江河村是应城市仅有的两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属于典型的“三无”村:无自然资源、无集体经济、无基础设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乡换新颜。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先行。我们首先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在拓宽大江湾通湾道路时,原本担心会因占用农田引发矛盾,没想到村民们二话不说主动让田让地。在驻村工作队支持下,我们先后完善了村里的路网、塘堰、堤防等基础设施,新建通组公路4.2公里。
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更要跟上。村里沟渠纵横、塘堰众多,具有发展水产养殖的天然优势。经过调研,确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屋场院子会、入户走访等方式,理顺了360亩杨家澥精养鱼池的产权关系,争取到70万元发展资金,流转土地310亩建成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成立应城市腾峰特色综合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后,我们又乘势而上,建成18亩大棚香菇种植基地。为打开销路,我带着党员干部背着香菇样品跑遍了周边县市。现在我们的香菇已经打出了品牌,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落地,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
经过六年奋斗,如今的江河村已有稻虾、食用菌、光伏等产业,带动40户村民稳定就业,72户土地流转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38万元。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广场、幸福食堂,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江河江河,处处喜乐,人居环境大变样,产业发展势头旺……”这首村民自编的民谣,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从军营到农村,从军人到村支书,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每当听到乡亲们说“吕书记,你大胆领我们干吧,我们都相信你”,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