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彭洪
8月2日,通城县实验学校东坡楼小礼堂里童声嘹亮,2025年“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结业仪式在这举行,孩子们用朗诵、舞蹈等节目,交出了有笑声、有收获的暑期答卷。
过去一个月,通城114个托管点位遍布城乡,从城区三大托管中心到24个乡村服务点,通过“政府主导+高校联动+全域保障”模式,解决了暑期“孩子去哪儿”的民生难题。
“‘暑假学堂’不是简单看孩子,而是对下一代的长远守护。”团通城县委书记陶岳锋说。目前,通城已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签约,构建起“孩子安全快乐、青年施展才华、家长安心奋斗”的三赢格局。
“以前暑假,要么请亲戚帮忙,要么咬牙请假,孩子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被送回老家,心里总不踏实。”家住隽水镇的李先生坦言,社区通知城区开了90个免费托管班,他第一时间给孩子报了名。“学校就在家门口,托管费全免,只收饭钱,划算多了。”
通城针对留守儿童、双职工及经济困难家庭8到15岁孩子的暑期难题,依托实验学校等在三大城区中心开设90个班级,在24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点。托管班以“安全看护为主,兼顾素质提升”,免收托管费,真正实现“政府买单,家长省心”。
孩子安全是托管服务的底线。通城构建起“五重防护”:县财政专项拨款保障志愿者食宿,公安部门设“交通助学岗”,卫健系统开辟医疗“绿色通道”,消防、电力提前检修,城区学校和乡镇团组织严格执行“六有”标准。
托管班的活力,来自一支特别的“教师团”——373名来自13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和21名通城籍“隽秀青禾”大学生。他们组成13支服务队,把名校资源“搬”进县城课堂。
湖南大学志愿者带孩子们排演《月光下的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将土家族文化融入课堂;志愿者周梦萍用熟悉的乡音,给乡镇孩子讲通城故事……
成果展示活动是托管班的“高光时刻”。舞台上,孩子们朗诵《少年中国说》,表演歌舞剧《假如东坡在通城》;舞台外,手工美术作品摆满走廊。
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地站上舞台,志愿者蔡雨银说:“这就是托管班最大的意义——不仅看护,更点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