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程莲
“真没想到,咱们村就把这事儿给解决了!既维护了乡亲们的情谊,又妥善处理了问题。”近日,看着自家受损的玉米地获得合理补偿,桐城市范岗镇联合村村民罗德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不久前,种植大户于海涛承包的水稻田正值除草关键期,他雇佣无人机进行连片喷洒除草剂作业。由于风力突然变大,部分药液漂移到邻近罗德顺等5户村民的玉米地,导致约2亩玉米苗叶片卷曲、长势受阻。“刚出苗就受了药害,这季收成咋办?”罗德顺发现后当即找到大户要求赔偿,双方对“是否是飞防导致”“损失该赔多少”各执一词。大户认为“风大是意外,农户小题大做”,罗德顺则坚持“损失实实在在,必须给说法”,双方争执不下。
联合村包组干部郑敏得知后,第一时间拉着双方到玉米地查看,现场确认药害确由飞防漂移造成。站在田埂上,她指着受损的玉米苗说:“当年‘六尺巷’里,张吴两家互让三尺成了美谈,今天这事,咱也该学学这份礼让。”她转头对大户说:“作业前没看风力预警,确实有疏忽,得担起责任。”又对罗德顺道:“大户连片种植不易,意外难免,如果继续争执,可能错过最佳补救时机,损失更大。”郑敏一边帮双方算着“责任账”“情理账”,一边劝和:“各退一步,既不亏情理,也不伤邻里情,多好?”
最终,在村委会协调下,大户自愿承担玉米地的补救费用,并承诺后续飞防作业提前通知周边农户,避开敏感作物;罗德顺等农户也表示理解意外情况,不再提出其他诉求,双方握手言和。
今年以来,联合村将“六尺巷”的礼让精神融入矛盾调解,形成“看现场、辨是非、讲情理、寻平衡、促和解”的工作法,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40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