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

赋能学生表达的“词库筑基”法

枣阳市刘升镇中心学校教师 马美玲

写作文时,学生常常踌躇半天落不下几个字。语言是思想的翅膀,词汇贫瘠,再多的情思也飞不起来,表达自然受阻。教学中,我探索实施“词库筑基”四步法,赋能孩子们写作表达。

生活现场“捕捉”词汇

词语在哪里?在活生生的情境里。深秋时节,我带学生到校园里走走。看着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飘落,我会停下来问:“看那片叶子,怎么落下来的?像什么?”引导他们观察:那片轻盈地、打着转儿落下的叶子,像不像在跳舞?——对,这就是“翩跹”!那片依依不舍、在空中划着圈儿的呢?——可以叫“盘旋”。还有那些直接掉在地上,显得有些孤单的?——嗯,“零落”这个词是不是很贴切?在这看、听、感受的过程中,抽象的词逐渐变成了能触摸到的、有温度的东西。

集零为整积累词汇

实践发现,漫无目的地积累效果有限,得集零为整,给词汇积累定个“小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明确的点去搜集整理。比如“高兴可以怎么说?”“风有多少种样子?”“四季的颜色和感觉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制作专门的词汇卡片。就拿“高兴”来说,我们会一起搜集“雀跃”“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喜上眉梢”……然后细细品味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别:什么时候用“雀跃”,什么时候用“心花怒放”?日积月累,零散的词语就像有了“家”,被分门别类地放进不同的“仓库”里,学生写作文时再也不担心“粮仓”词穷了。

经典阅读汲取词汇

经典的课文、童诗、名篇,都是语言的宝矿!我倡导学生读好文章时,要当个“寻宝人”,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挖掘”那些用得特别传神、特别精妙的词语。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读到“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我会停下来问,“‘欣欣然’这三个字,好在哪里?它让你感觉到什么?”引导他们去体会,这三个字是如何把万物那种睡醒了、特别欢喜、充满活力的劲儿给写活了!我们一起摘录、反复咀嚼、比较、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深入生活感悟词汇

语言最鲜活的源头,永远在生活里。我常鼓励学生,要当生活的“有心人”,耳朵要灵,眼睛要亮。街上听到的生动对话,天气变化时人们的形容,新闻里简洁有力的表达,甚至家人聊天时蹦出的有趣词汇……这些都是宝贝!可随身带个小本子,养成“随时记”的习惯。看到一片云形状奇特,想到什么词?记下来!听到两个老爷爷聊天时用了个特别形象的词?记下来!让生活这本“大书”,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语“原料场”。

当学生的词汇库一天天丰盈起来,笔下会自然地流淌出了“翩跹的落叶”“欣欣然的风”。当“搜肠刮肚”的窘迫渐渐被“文思泉涌”的畅快取代的那一刻,我知道,那是学生以词语为砖石铺设的表达通途,将引领他们走向表达自由、思维深远和情感远方的广阔天地。

--> 2025-08-09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2754.html 1 赋能学生表达的“词库筑基”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