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力,推动一场造福乡村的“暑期关爱”行动在城乡社区全面开展。
如今,“暑期关爱”可不只是临时照顾孩子那么简单,它成了乡村留住人才、打造良好环境的有效举措。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八成有返乡想法或者已经返乡的人才,都把“子女照护质量”看成自己去留的关键因素。
针对这个情况,各地都在探索有温度的托管服务。如江苏推出了“农事体验+托管”模式,家长和孩子一起耕地、一起收获,在劳动当中重新找回了乡土的温情;浙江打造了“职业启蒙+托管”项目,通过产业认知活动培养孩子对家乡的感情。这些做法,既缓解了返乡人才照顾孩子的焦虑,还通过情感上的滋润,让乡村从“他乡”变成了“自己的家”,给乡村振兴筑牢了人才根基。
要让这些创新的举措发挥作用,还需构建一个长效机制,保障服务能供应下去。现在好多地方都在推行“财政拨一点、公益补一点、企业助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暑期托管服务向全年常态化服务转变。由乡村教师、退休人员、返乡青年组成的“护苗队”,把社区的关怀变成了老少融洽相处的温暖实践。山东等地还把托管的成效纳入了乡村振兴的考核当中,用制度保障持续传递温情。这些扎根在乡土上的服务,正通过关爱儿童搭建起了乡村和人才“双向奔赴”的桥梁,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