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跟在家一样,吃得也好,我都长胖了。”8月4日,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的老年食堂里,张大爷跟记者说道,质朴的笑容里流露出满足。
不远处,闲置村屋改造的“圆梦书屋”内,孩子们正安静阅读,大学生志愿者在一旁轻声辅导。热气腾腾的饭菜氤氲着烟火气,书香浸润着求知心,一幅“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温馨画卷正在这个滩区小村徐徐展开。
河西张村以“老年食堂+圆梦书屋”的创新组合拳,为破解乡村空巢老人照料与留守儿童教育两大难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幸福治理”答卷。
地处黄河滩区的河西张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常态,空巢老人的一日三餐成了大问题。2024年底,响应原阳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号召,村“两委”将解决老人“吃饭难”作为突破口,建起了专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早午餐的助餐点。
“营养均衡是关键,每周至少安排两次肉菜,每天保证一个蛋,口味偏淡,适合老人口味。”正在食堂忙碌的河西张村党支部副书记葛凤鸣道出了用心。食堂外延伸出的连廊、健身区,让餐后的社交与休闲成为日常,实现了从一顿饭到全天候关怀的升级。
这份温暖的背后,是多方合力的支撑:政府奖补资金购置了空调、冰柜等设备,村集体经济提供运营补贴,而志愿者轮值服务则注入了浓浓的人情味。小小食堂,成了凝聚人心、传递关爱的民生地标。
解决了“一老”的难题,“一小”的牵挂同样刻不容缓。今年7月初,河西张村再度发力,将村委院内一间闲置房精心改造,“圆梦书屋”应运而生。
河西张村党支部书记张道修介绍,书屋不仅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有效填补了假期教育空白,更显著降低了暑期溺水、交通事故等安全风险。
书屋的灵魂在于强大的志愿力量。由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轮班值守,不仅辅导孩子们的课业,更精心策划红色故事会、科普小实验、手工制作等特色活动,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火花。涵盖童话、科普、历史等千余册图书整齐列阵,开门即吸引了40余名孩子参加。
河西张村的探索,在陡门乡党委书记郭亮看来,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它成功破解了老人吃饭难、儿童无人管的困局。以河西张为样板,我们号召各村农家书屋增设自习室功能,广泛动员大学生、退休教师、志愿者参与。”
目前,河西张村的“一餐一书”模式已在陡门乡44个村推广。
(转载自《河南日报农村版》)